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两会议事厅】代表委员访谈

发布时间: 2024-02-01   作者: 记者 王道东 余天英 王晓梅 石世艳 吴路路 龙思全   来源: 编辑: 雷刚

011.jpg

012.jpg

 013.jpg

杨锦春代表:奋力谱写雷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雷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落实省委‘扬优势强产业、补短板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指示要求和州委‘345’工作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并向好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雷山实践迈出坚实步伐。”州人大代表、雷山县委书记杨锦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雷山县以文化旅游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县域经济特征,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围绕优势更优、强势更强,做大做强茶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张王牌”,全力推进旅游大提质、农业大发展、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

“围绕景区‘前店’带强全域旅游引流‘后厂’,奋力推动旅游大提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好‘两个宝贝’、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狠抓旅游提质‘四大行动’、深化‘六心’行动,充分用好举办苗年、鼓藏节等传统节日强大流量资源优势,切实以节庆经济带动旅游经济,努力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杨锦春说。

2023年雷山全县接待游客1083.67万人次,同比增长47.8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62亿元,同比增长64.18%

“围绕景区‘前店’做强农业种养产业‘后厂’,奋力推进农业大发展。在做好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足‘土特产’文章,通过‘以销定产’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天麻等‘六个一’生态特色产业,充分用好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县(区)试点机遇,让雷山茶产业优势更优、强势更强。2023年雷山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8.66亿元,增速4.46%;全县茶产品产量6581.38吨,同比增长4.52%。”杨锦春告诉记者。

杨锦春表示,雷山围绕景区“前店”建强园区加工生产“后厂”,奋力推进工业大突破。以西江景区“前店”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茶业、米酒产业、银饰刺绣及手工艺品等生态特色加工业发展,着力构建旅游业带动加工业发展的格局。202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6349.22万元,同比增长5.26%

雷山围绕景区“前店”标准精心规划设计城镇“后厂”,奋力推进城镇大提升。突出“山地特色、民族特色、生态特色”,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紧紧围绕西江景区建设标准,统筹推进城镇建设、城镇发展和民生改善。

“下一步,雷山县将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州各项工作安排部署特别是徐麟书记到雷山调研时提出的“优势更优、强势更强”的工作指示,全力做大做强茶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张王牌’,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奋力谱写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和美雷山新未来。”杨锦春说。

014.jpg

张以东代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州人大代表、锦屏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以东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锦屏将按照今年州两会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在推动工业产业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围绕构建羽毛球运动装备制造、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石材精深加工、生态特色食品加工1+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培育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以老城区城镇更新为主体,以拓展延伸排洞片区、豪赖片区为两翼,深入构建“一体两翼”城镇发展格局。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市燃气管道、排水管道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大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颜值、提升城镇品质。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强化“3+1”保障政策落实,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就业和产业帮扶,加大劳务输出,大力实施以工代赈等力度,推动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做大做强畜禽、油茶、中药材、渔业、果蔬五大产业。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收运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打造茅坪、瑶光等6个村寨美丽家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坚定不移推进旅游产业化,在着力繁荣发展第三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推进旅游产业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紧扣“三大要素”,积极促进旅游经济加快恢复、持续向好。加快促进体旅融合发展,聚焦“一球”带“二城”促“三产”,充分利用隆里古城、雷屯等文化资源优势,举办独具特色的“锦羽”系列户外羽毛球赛事及培训活动,奋力实现“一个球扬名世界”目标。

张以东还说,锦屏县将全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锦屏文书”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锦屏建设区建设,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以三板溪库区沿线民族村寨为重点,打造沿清水江生态康养旅居产品。推动县城、隆里古城、雷屯等核心景区服务、设施、业态提质升级、提档升级,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不断为民创收。

011.jpg

王财长代表: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州人大代表、丹寨县浙丹食药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财长放在心上的一句话。王财长是来自浙江的一位商人,同时,也是丹寨县的一名青年企业家,更是一名共产党员。

“来到黔东南十多年,这里早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2011年,王财长从浙江来到丹寨,成立了贵州丹寨县浙丹食药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食药用菌、农副产品生产经营及开发,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和丹寨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何带富一方百姓,是王财长不断思考的问题。2012年初,王财长依托企业成立了贵州丹寨县浙丹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公司+村社+贫困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并经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协商,由政府和公司出面担保,实行小额贷款,每户可获得2-3万元的扶持贷款,同时政府还大力支持农户培植,给予相应的专项补贴,浙丹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还与周边县建立联系关系,将其吸收为社员。通过公司运作,采取“四个统一”为广大培植户提供服务,即统一贷款担保、统一提供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定价收购,这样使培植户成本降低70%

公司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向上发展,效益越来越好,目前,已成为集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拥有自主经营权的生产加工及流通企业,食药用菌、吊瓜种植面积达1万亩,还新增了出菇棚、菌棒生产车间、原料加工车间、包装车间、成品车间(含冷库)和检验室配套设施。

王财长告诉记者,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流程规范操作,积极鼓励和吸纳村民加入生产队伍。为保证产品产量和质量,切实增强村民就业、创业能力,公司为农民无偿举办中药材种植、食药用菌生产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后到公司就业,这样就能解决了周边村寨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给村民们带来了一定的收入。

此外,王财长还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号召,帮助周边县开展产业发展带动,促进周边县群众共同发展产业和增收脱贫致富。

回顾王财长的创业历程,“不畏艰难、苦干实干、敢为人先、能拼善作”是他创业成功的秘诀,王财长表示将继续带领公司一班人,着力描绘和构制公司发展的宏伟蓝图,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勇往直前、一路前进。

015.jpg

杨斌斌委员:助推黔东南民族餐饮文化兴旺发展

“‘村超’‘村晚’活力四射……”20231231日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点赞贵州“村超”,让我州各族干部群众备感振奋、欢欣鼓舞!自去年开赛以来,“村超”一脚踢开了“流量阀门”、火爆出圈。“村超”“村BA”,折射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力量,彰显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模样。

2023年全国最大的两个热点民间体育赛事均在黔东南举办,这为我们民族文化和旅游宣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盛果,游客的突然暴涨也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流量的红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时代新媒体在生活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州政协委员杨斌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杨斌斌是贵州省黔东南淘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一直经营着跟同城信息网站及视频拍摄等相关业务,他扎根榕江十余年,也见证了当地新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

2023年,贵州“村超”火爆出圈,持续释放的“村超”能量,促进了区域内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兴旺发展,这让杨斌斌发现了新的商机。于是他和朋友投资成立了一家餐饮公司,正式踏入餐饮行业,并担任了榕江县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一职。

“榕江的包容性很强,所以造就了现在百花齐放的餐饮氛围。黔东南民族餐饮文化的发展,要聚焦到流量大、交通好、可发展空间大有潜力的地方。”杨斌斌说。

黔东南美食独有特色,民族美食也是独具一番风味,榕江美食更是如数家珍。2023年全国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饮评定中心授予榕江县人民政府“中国民族生态文化餐饮之城”称号,榕江牛瘪在“村超”期间推向了顶峰,各大千万级网红及明星都到榕江瘪城打卡。

如何发挥“村超”“村BA”优势持续推广黔东南民族美食,杨斌斌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我们需要聚焦突破,借流推广,充分利用“村超”超级流量及自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黔东南民族文化美食。以点来带面,拉动网络巨大的美食博主及美食爱好者流量到“村超”圣地及黔东南各地挖掘探索民族美食。

作为州政协委员,杨斌斌肩负起全榕江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期望,满怀激情步入会场。他说:“担任榕江县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一职,推动美食宣传也是我的职责之一。所谓民以食为天,旅游更离不开美食,希望能通过2024年的‘村超’‘村BA’的赛事流量,进一步推动黔东南民族文化餐饮美食的发展及宣传,抓好超流量,打好美食牌!”

011.jpg

陶明喜委员:用影视助推农文旅发展 为宣传黔东南贡献力量

“能够当选为州政协委员,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陶明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

陶明喜是贵州云上有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黔东南籍著名的青年电影导演。此次参会,陶明喜带来的提案与他所在的影视行业密切相关,是《关于用影视作品助推黔东南旅游业、农业协同发展以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建议》。

“农业、旅游业一直是黔东南的支柱产业,也是契合黔东南自身地域人文优势的最好的发展之路。随着‘村超’‘村BA’的爆红,利用影视文化产品助推黔东南旅游业、农业协同发展更加显得迫在眉睫。”陶明喜说。

“打造影视基地,用电影唤醒乡土力量。”在陶明喜这里,不单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始终在坚持的思路和方向。2017年,他回到家乡,自筹资金2000余万元创建“云上有山”农文旅影视基地。该项目通过“支部+公司+农户”的组成模式走出一条独特的“影视拍摄+农业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建立了集生态农业、影视拍摄、休闲避暑、亲子农耕教育为一体的影视人才培训研学基地,宣传推介家乡的同时助农增收。

他执导的电影《天下第一镖局2长风厉》《一生交给党》《云上有山》等相关影片都是在家乡拍摄的,其中《一生交给党》是根据贵州籍烈士周逸群的故事改编,于20236月底在贵阳举行了首映礼,并在第60届亚太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情片提名奖,2024年将在全国院线上映。为了增加乡亲们收入,他在电影里设置很多群演岗位,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有机会参与进来成为群演,在家门口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乡亲们的精神食粮。

作为黔东南州政协委员,他在积极宣传推介家乡、助农增收之余,还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开展影视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军训、农耕劳作、电影拍摄、丛林探险”等活动中沉浸式体验电影工业的魅力。

“我认为委员履职,既要结合行业深耕内容,出好产品、出好效果,更要结合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提高站位谋未来。在接下来的工作里,我将一如既往地利用电影宣传家乡,利用电影助推家乡的旅游文化发展,继续探索影视农文旅综合发展的道路。力争把云上有山影视基地建成一个受影视公司青睐的一个创作基地,把云上有山黄金芽茶做成贵州最健康最有影响力的高端茶。继续带动乡亲们拍电影,搞生产,实现精神物质双丰收。”谈到接下来的打算,陶明喜信心满满。

017.jpg

石贤委员:让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成为一种幸福能量、快乐产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了要用好‘村超’‘村BA’现象级IP,加快推动游客集散中心、深山非遗集市、乡村特产大集市建设,培育农文旅体商等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这是对我们致力于非遗文化人的一种鞭策和鼓励。”谈到政府工作报告时,州政协委员石贤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90”后的石贤,作为从江县侗族人的她怀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从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回乡创建公司致力于民族文创和非遗传承,并积极宣传推广家乡的民族非遗文化,带领绣娘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了刺绣蜡染的抱枕、手工银饰胸针,以及香包、围巾、装饰画等非遗创意产品,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同时通过在电商平台、线下景区店、交通枢纽特产馆进行销售,让非遗指尖技艺更好的转变为非遗经济。

在过去的一年里,作为一名文旅行业创业者,石贤创办的贵州之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聚焦民族非遗产业化发展,在江苏南京5A级景区设立“从黔故事·黔货出山”贵州非遗馆,定位“民族文化都市会客厅”,结合非遗产品销售、民族手工艺研学体验、文化沙龙等形式深度链接一二线城市消费市场,实现单店引流40万人次/年,增加营收500万元/年,致力打造贵州民族文化传播金牌窗口。

同时,石贤还通过调研走访,深入研究省内民族工艺旅游商品在设计、生产、营销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市场反馈整合产地资源,对省内民族手工生产基地进行优化提升。2023年3月,石贤充分发挥委员联系广泛优势,成功组织贵州访问团赴江苏招商推介活动,通过贵州文旅精品路线推介、南京文旅项目实地考察、校地合作授牌、企业走访招商等形式,进一步加强苏黔两地合作关系,推动东西部交流,助力贵州乡村振兴,为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今年的州两会,石贤重点关注的是黔东南州民族非遗文化发展的话题,她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在重点客源市场设立黔东南民族非遗会客厅的建议》。“目前黔东南尚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非遗产业集群,非遗产品在广大省外市场的品牌认知度不高。同时,黔东南缺乏位于消费市场前沿的大流量宣传窗口。”石贤说,非遗会客厅的设立,对实现流量转化和定向导流,进一步巩固提升黔东南特色文化影响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非遗企业要走出去,不仅需要技艺型人才,更需要运营型人才。如何破解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难题,石贤建议,各大民族院校和企业,结合黔东南特色,多引导培育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能胜任运营推广工作的青年非遗人才,让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真正成为一种幸福能量、快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