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新闻网讯 春日暖阳下,走进剑河县南哨镇九当村大坪产业基地,清脆的蛙鸣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稻田里养出来的蛙,口感鲜嫩,绿色健康,今天我买了一百斤,拿回去给家人朋友们尝尝鲜。”前来九当村购买牛蛙的村民吴辉一边把抓好的牛蛙放进车子一边介绍道。
“我们九当村的水资源很丰富,稻田又是连片的,除了种稻谷,其余时间农田闲置在一边,很可惜。”九当村党支部副书记、剑河县九当村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杨仪运介绍道,如何把村里面的冬闲田变成农户增收的致富田,一直是他心头挂念的事。
2019年初,在一次考察学习中,时任该村党支部书记的杨仪运了解到发展“稻+”养殖模式,不仅能带动农户增收,还可以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很是动心。
说干就干。考察学习回来后,杨仪运组织3名社员到其他地区学习养蛙技术,并租用了集中连片的稻田7.6亩,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形式,与黎平县坝寨乡稻蛙养殖有限公司达成购销协议,由合作社出资,向公司采购第一批蛙苗240万尾,公司负责提供养殖技术服务,指导合作社掌握蛙苗的孵化和培育等技术,并进行保底收购。在获得技术和销售双保障的情况下,九当村的“稻+蛙”养殖产业,第一年就实现了40万元销售额。
“我有3亩田,租给合作社搞养殖后,每年不仅收到2400元的租金,年底还能得到1000元的产业分红,在家坐起都有钱收。”说起发展产业带来的红利,村民王永梅满脸露着喜悦。
“获得收益后,不仅给村里面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也更加鼓足了我们的干劲。”杨仪运介绍道,通过多年的努力,增加了稻田鱼的养殖项目,现在的规模已扩大到37亩,打造了一条“鱼蛙混养”产业链,既保障稻谷按时播种和采收,又能混养鱼和蛙,让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目前,九当村实施的“稻蛙鱼”综合种养模式,每年能实现稻谷收成8000余公斤、成品蛙5000余公斤、鲤鱼1000余公斤,直接带动20户90人实现增收致富,带动3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九当村的产业发展现状是剑河县抓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鼓励各村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着力念好“山水经”,做活“水文章”,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油茶、中药材、稻田鱼、林下养鸡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