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新闻网讯 近年来,榕江县创新工作方式,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和农家院坝,运用“法律+民歌”的手段,探索“民歌法庭”,将本地传统文化运用到社会治理当中,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021年以来,“民歌法庭”共调解和好婚姻纠纷和邻里纠纷12件,民歌调解案件信访率为零,调撤率达90%以上。
搭建“民歌法庭”载体。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爱唱山歌的风俗习惯,创新司法审判矛盾纠纷解决模式,将民歌“嫁接”到司法实践,聘请当地有威望的民间“歌王”为“民歌调解员”,打造“民歌法庭”司法载体,探索“民歌+N”模式开展普法解纷工作。找准各类民事案件的矛盾冲突点,因案编歌,用山歌的形式现场演唱,或根据不同案件编写歌词录成歌碟,用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表述法律与道德、法理与道理,提升家事案件的调解率、服判率。截至目前,共选聘22名当地有名的歌师、歌手担任“民歌普法调解员”,已收集、编写30首法治民歌,并汇编成《榕江县法治民歌汇编》,采取民歌入判词。
实化“民歌法庭”措施。坚持把纠纷化解在源头、化解在当地的理念,将“带案巡回”作为工作常态,由院长或庭长带队进村入户开展巡回审理,把司法服务延伸至村寨、农家小院和田间地头,把“公堂”设到群众家中,变群众上门为法官主动下基层,变坐堂办案为上门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矛盾纠纷。2021年以来,前往乡村寨头、农家院坝就地审理件案21起,为当事人节约大量的诉讼成本,极大地减轻群众的诉累。
推广“民歌法庭”成果。选择在纠纷发生地就地开“巡回法庭”,邀请当地群众旁听,特别是处理相邻权、赡养、抚养等民事纠纷,以案为鉴,让群众明辨是非,有效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同时,常态化开展“民歌法庭”案件审理直播,如县人民法院利用“民歌法庭”在乐里镇本里村开展一起家事纠纷案件审理直播,仅2小时就吸引了56.4万网友观看,扩大了“民歌法庭”的影响。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法治日报等100余家媒体对“民歌法庭”工作进行深度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21年以来,“巡回法庭”开庭、普法宣传50次,受教群众近10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