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黔东南打好“五张牌”推进“生态山居” 民宿集群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5-04   作者:   来源: 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 编辑: 王声锦

  黔东南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平台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合作、集中管理、共建共享”方式,积极打造高山流水、田园牧歌、传统村落交相辉映的“生态山居”精品民宿。截至目前,全州标准级及以上乡村旅游客栈(民宿)319家,其中精品级客栈(民宿)30家,优品级客栈(民宿)108家,标准级客栈(民宿)181家。

  一是依托资源禀赋,打好“规划牌”。编制《黔东南州生态山居民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旅游康养示范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发展条例》,加强与“匠庐·春晓”“寒舍文旅”等民宿品牌团队合作,结合现有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红色文化村寨、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资源优势,把民宿集群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构建“一村一韵”“一园一特”,吸引资金、搭建平台,分类分区做好精品民宿规划建设。

  二是科学合理设计,打好“生态牌”。依托云台山、雷公山、月亮山生态优势打造“三山”旅游民宿产业带,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到观光体验、农事体验、非遗研学、亲子课程等业态运营活动都融入生态环保理念。民宿主题房间的设计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开发生态景观、生态乡居、生态度假、生态种养、生态科普、生态健康农产品等多类型民宿产品。警惕因建民宿而毁林造屋、破坏乡村环境,或改变原生态味道。

  三是提升文化内涵,打好“文化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民族文化价值。利用农民空闲的房屋,按照“自然、生态、人文、康养、体验”的要求,突出民俗风情、民族节庆活动和历史文物古迹的展示,差异化发展多形态的特色民宿。开发“民宿+文创”“民宿+体验”“民宿+特产”“民宿+展示”等,提高非住宿收入在民宿收入中的占比。丰富人文活动,推出稻田抓鱼、采茶炒茶、制作玫瑰酱、刺绣蜡染、古法造纸、银饰锻造、篝火晚会、侗族大歌直播等丰富有趣的文化活动,让消费者亲身体验乡情、乡味、乡韵的乡土文化,提升民宿的体验感。

  四是积极营销宣传,打好“信息牌”。按照资源共享、民宿共建、产业共推的形式,建立一码贵州·享趣睡等民宿经济营销平台,通过与旅行社联合,与行客旅游网、抖音、马蜂窝等互联网结合,做好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工作。逐步建立覆盖全地区的乡村民宿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实现监测调查、分析预测、安全管理、市场导引、推介营销等功能。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移动互联网、物联网、AR、VR等手段,以及新媒体平台和大数据技术,设计开发体验性和互动性强的智慧民宿产品,发展“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

  五是加强抱团发展,打好“运营牌”。采取“合作社+农户+市场”方式,构建由村合作社统筹管理农户出资出物出力的利益联结合作机制,形成利益捆绑、抱团发展的运营模式。雷山县白岩村牧云涧梯田度假民宿按照“一个基本,三个提倡,一个原则”的利益分配方式。“一个基本”指全体村民共享;“三个提倡”指多投多得、多劳多得和帮扶贫困;“一个原则”指“5311”的利益分配原则,“5”即当年收益的50  ,作为公积金,用于村庄发展,“3”即当年收益的30 用于全村分红,“1”即当年收益的10 ,用于村庄公共事务或帮扶弱势群体,“1”即当年收益的10  ,作为公益传导基金,帮扶其他困难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