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新闻网讯 仲冬时节,在天柱县蓝田镇三合村生态鱼塘边上,养殖户杨广松忙着朝塘里丢青菜,鱼儿噼啪噼啪地前来抢食。看着买鱼的游客络绎不绝,杨广松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53岁的杨广松,是天柱县蓝田镇三合村一组人。2016年,杨广松积极响应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号召,辞退了湖南长沙建筑工程队的工作返乡创业。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利用自己的老屋基地和荒地建鱼塘,饲养鲤鱼和草鱼,并初见效益。
“因为鱼塘地势高,天干缺水时不利于养鱼,2018年,我在上三合的桥边新修了鱼塘。”杨广松说,这里河水清冽,两岸青山蓊郁,鸟语花香,上游几十公里无污染。养鱼的鱼塘距离河面高约十米,不易被洪水冲击。一年四季水流不断。他先后投资100万元,用挖机开挖灌木丛地、水打地15亩,流转稻田5亩,种菜、种草养中华鲟、黄骨鱼,年销售活鱼5000多公斤,收入20多万元。
“我特地购买了6台增氧机,一到夜间就开机,保证鱼儿不缺氧而翻白。”杨广松说,他还购买了10多台抽水泵,日夜不停地从河里抽水,保证鱼塘里的水质新鲜。由于管理到位,4年来,他饲养的鱼从未发过病。
三合村毗邻湖南,天柱至新晃的省道穿村而过,硬化路串联家家户户,便利的交通为杨广松的鱼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村里通了4G网络,杨广松时不时把养鱼的过程发到网上,吸引顾客前来购鱼,体验抓鱼乐趣。“我把鱼的照片和视频一发到网上,就有很多的顾客驱车前来买鱼。”杨广松说,他的生态鱼“触网乘车”,已跃过高山,“游”到了城市,“游”到了广大市民的餐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对于想学习养鱼技术致富的村民,杨广松毫不保留,鱼塘选址,鱼病防治,鱼苗培育,防洪抗旱,养鱼增氧,凡是涉及养鱼的知识,都倾囊相授。蓝田、渡马、白市、高酿等乡镇的养殖户,得到杨广松养鱼真传的不下于40人。
建生态鱼塘,相当于建了一个绿色银行,天天有钱进,月月有收入。靠着养鱼,杨广松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儿子还在读大一。对于未来的打算,杨广松显得很实在:“我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养鱼所得收入,一部分用于儿子读书之用;一部分用于建一栋楼房,自己和老伴用来养老;另外一部分准备给儿子筹备彩礼、给女儿准备嫁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