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仁里乡:奏响“四部曲”为和美乡村建设增色添彩

发布时间: 2023-04-25   作者: 王晓敏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侯雪慧

  黔东南新闻网讯   近年来,为提升乡村“颜值”,榕江县仁里乡在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文明乡风上下功夫,奏响“四部曲”,奋力谱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清洁行动“热起来”,奏响全民参与“前奏曲”。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摆在突出位置,鼓励农户自愿为主、结合产业资源禀赋和自身条件,发展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药园、小养殖、小作坊、小田园“七小园”庭院经济。以路、寨为示范创建内容进行评比,并成立以网格员、公益岗位人员为主的环境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评分量化,立整立改抓实效。依托青年之家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平台,积极发挥青年志愿者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的带头作用。建立参观学习、模范带动长效机制,通过表扬一批“最美保洁员”“干净卫生家庭户”“最美村寨”,同时组织后进村到先进村学习,构建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今年以来,共开展环境整治行动20余次,覆盖47个自然寨54个村民小组。105名志愿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评比出19个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典型。

  产业发展“兴起来”,奏响产业兴旺“进行曲”。按照“精品果蔬,两茶一药”的产业布局,精准定位“一饭一菜一茶一药”的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发展“七彩古稻”、韭菜、油茶、板蓝根、罗汉果、百香果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出太元-寿昌七彩谷稻示范带、仁吉韭菜示范带,打造乔腮-通倒罗汉果示范带、仁吉-通倒板蓝根的特色产业带,聚力打造以太元村七彩古稻综合体为媒介,发展生态和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模式,结合自然风景、农业观光、历史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民宿,打造网红打卡点,将太元村闲置旧学校盘活建成太元乡愁记忆馆民宿,建造太元“七彩古稻”加工坊,打造集体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康养圣地,让外来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不仅听得见“乡音”、看得见“乡容”,更品得到“乡味”。依托新媒体赋能,挖掘辖区内新媒体人才,利用好乡村两级直播平台,通过老带新培育主播,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百香果、七彩谷稻、腌鱼、韭菜等农特产品。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要求,抓住“桥头堡”政策红利,引进龙头企业,真正让农特产品融入大湾区,将大湾区的游客请进来。今年以来,仁里乡发展特色产业1428亩。2022年,通过新媒体带动就业1115人,带动增收300万元。

  文明乡风“树起来”,奏响内外兼修“示范曲”。充分依托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定期召开会议,参与村内治理。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贵州精神”等主题宣传,营造人人争做移风易俗践行者的良好氛围。坚持把道德典型的榜样力量转化为群众不断进步的内生动力的原则,用好用活党员干部、人大代表、公益性岗位群众、创立典型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广泛开展“星级文明家庭”“和谐家庭”“人居环境示范户”“三八红旗手”“优秀人大代表”等评比活动,深入挖掘包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等多种类型身边好人。今年以来,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活动10余次,入户宣传20余次,覆盖群众2850人。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780份,评选出60余人(户)先进典型。

  民族文化“传起来”,奏响党建聚才“交响曲”。依托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举行踩歌堂、吹芦笙、斗鸟、斗鸡、斗牛等各项比赛,吸引大量外来游客,深入挖掘侗、苗、水等本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积极推动农文旅相融合的模式助力民族文化产业升级。打造手工刺绣、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非遗文化,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开展电商、新媒体培训带动就业,以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壮大民族文化产业。此外,将具有当地特色的侗族刺绣、侗歌、侗族舞蹈等民族民俗文化引进校园,聘任有民族文化特长的教师任专职老师,建立民族文化兴趣班,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使者,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2022年,民族文化带动群众就业200余户,促进增收34万元;组建9个民族文化传承志愿队,开设14个民族文化兴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