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以水为媒 绘就壮美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 2023-12-13   作者: 通讯员 刘光英 王宏模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11月22日,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锦屏三江水利风景区名列其中。近年来,锦屏县在加强三江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保护与利用的同时,不断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品质,形成水利开发、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旅游观光的高质量发展水利风景区。

锦屏三江水利风景区位于锦屏县三江镇境内,依托天柱县白市水电站库区回水湖面,形成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2015年12月10日锦屏三江水利风景区成功入选第十五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三江水利风景区覆盖三江、茅坪、大同、平略等4个乡镇,规划面积50.3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6.79平方公里。

治水用水,水利风景区变产区。清水江一路揽绿淌碧涌入锦屏县境内;经三板溪水电站拦截后,在锦屏县境内形成6.5万亩波光浩渺的水库湖面,从空中鸟瞰三板溪湖区犹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玉,镶嵌在青山翠岭间。此时,乘着船溯流而上,只见湖区两岸青山叠翠,湖面上碧波荡漾,人仿佛置身在山水画中。

同样是一湖清水,在2018年以前,库区湖面却是另一种画面。

“那时候,库区的老百姓都占湖面,拉网箱养鱼,密密麻麻,水质污染严重,水都有股臭味。”贵州水投生态渔业公司上班的护渔队队长李连坤向笔者描述了当时的网箱情景。

据悉,到2017年底,锦屏库区网箱养鱼已超2.3万箱,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从2017年底起,锦屏县按照省州部署投入1.8亿元专项资金,全面拆除库区内养鱼网箱,大力开展“退养还湖”,让渔民转产上岸。

“网箱拆除后,我就到公司来当护鱼队长。”现在李连坤和同事们每天清晨就穿上制服,开着渔政船巡湖护渔。

“效益相当好,特别是节假日,坐船游玩的客流量最多了。”网箱拆除后,村民范政在旅游公司开起了游船。

拆除网箱不拆产业,锦屏县一方面帮助网箱养殖户寻找新的出路;一方面开展大水面养殖,采取“国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库区投放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实施“以水养鱼,以鱼控藻”。

“库区生产的鲢鱼和鳙鱼已经远销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方。2022年的生产量已经达到突破百万斤,我们正在积极申报粤港澳菜篮子保供给项目。”贵州水投生态渔业公司负责人蔡书生介绍说,大水面生态养殖,既带动库区农户就业和分红,又保证了湖面的好生态,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也日益彰显。

以水为媒,打造特色文化水利风景区。初冬清晨,漫步锦屏县城区“三江六岸”,薄雾蒙蒙的江面如梦如幻,水鸟不时轻掠水面,几艘小船荡波穿行;沿江水岸,文书楼、飞山阁、休闲长廊相映成趣;远处青山如黛,山水相拥,绘就了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

“这个环境是相当好的,两岸河堤建设得非常漂亮,这水干净,鱼也多。”八十五岁的滚显植老人目睹县城区建设的不断变化,感叹不已。

“清水江两岸,有河堤步道,有亭子,有广场,在这个青山绿水的锦屏,我觉得很幸福。”每天热爱运动的市民吴妹香每天沿河堤跑步,脸上洋溢着幸福。

设施完备,风景秀丽,锦屏县三江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设施、美景、管理和服务上,也体现在对景区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上。

“水运三千里,木商六百年”,三江六岸早在明清时期就是皇木、大木征集采办地,也是锦屏文书的衍生地。

“通过建设木商文化广场、风雨廊亭、青石围栏、壁画长廊等,把锦屏的木商文化、苗侗民俗文化、军屯文化、红色文化挖掘好、传承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介绍说。

锦屏县在牢牢守护清水江最美绿色生态底线的基础上,以“一城三带四区三节点”为空间总体布局,清水为媒,进一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把沿江的茅坪古镇;三江六岸的文书楼、风雨桥、百年环保村文斗苗寨等景点连成一片,形成集旅游观光、学术研究、知识科普、红色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元化景区。

文旅融合,打造水利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带。锦屏三江水利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河流众多,植被茂密,生态优良,加之由九个大中小电站组成的梯级人工湖区,山光水色,美不胜收,有着“三江六岸,十里画廊”美誉。

锦屏县正积极培育文旅新业态产品,充分利用非遗传承项目、民间艺术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开展文化体验旅游,形成了文旅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发展的新模式。

如今,锦屏县积极围绕山水资源,积极探索“旅游+水利”和“旅游+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