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非遗小文创跟着代表上“两会” 黔东南特殊教育有爱有为

发布时间: 2024-03-10   作者: 记者 聂蕾   来源: 编辑: 雷刚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做客央视新闻《一年之计看两会》栏目,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一件特别的手工文创作品——由黔东南州民族特殊教育高级中学学生制作的蓝染棉麻手袋。手袋由苗族传统棉麻布与非遗蜡染工艺制作而成,表层的蜡染图案以苗族祖先“蝴蝶妈妈”为元素,精致而实用。

011.jpg

小小工艺品背后,是黔东南州推动特殊教育多元发展的缩影,也是贵州省实践“美的教育”的成效。

012.jpg

“这款布袋大的零售价是168元,小的是158元,一个学生一天可以做五六个。目前,我们按照市场标准,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和指导,让学生们的作品变产品。学校再通过慈善活动和博览会、校企合作进行售卖,销售收入直接发到制作学生的手上,在增加学生零花钱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今后踏入社会独立生活的信心。“黔东南州民族特殊教育高级中学蜡染课程老师靳秀丽说。

靳秀丽是黔东南仰优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2015年,黔东南州民族特殊教育高级中学立足残疾学生成长就业需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提出职业教育“民族化、特色化、产业化”三化发展办学思路,先后开设泥哨、蜡染等4个兴趣班,也是这个时候,靳秀丽成为一名外聘教师,加入这个大家庭。

013.jpg

“当时学校到各个企业寻找授课老师,我们不是很富有的企业不能给学校捐资捐物,就想着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长处去帮助学校、帮助孩子们。第一年授课还是比较困难的,参加兴趣班的学生大多是听障孩子,但我不会手语,需要一名手语老师从旁协助。”靳秀丽说,刚开始,也有学生对课程兴致乏乏,但是在一次次与手工艺打交道的过程中,在一次次作品被肯定甚至售卖后,他们变了,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了后来的“主动创作”。

014.jpg

“现在我也掌握了与课程相关的简单手语,能独立授课,在和孩子们的直接互动中,更是感受到了他们的优秀。虽然他们听不见,但是很聪明,在制作手工艺时比常人更专注,充分发挥着他们的奇思妙想,做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作品。这两年,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残疾人技能竞赛中,都有作品取得了前十的好成绩。”靳秀丽说。

要完整掌握一门手工艺技术,对残疾学生来说大约需要两年左右。为规范职业教育发展、强化专业技能培养,2018年,在原有兴趣班的基础上,该校先后建立了泥哨、蜡染、刺绣、竹编等职业班。2021年,学校投入200余万元,新建职业培训大楼并投入使用,同时增设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015.jpg

“学校通过引进专业教师,外聘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黔东南名绣娘、黔东南名匠、非遗传承人为任课教师等方式为残疾学子技能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障。同时,我们坚持与市场接轨,将市场需求与学生专业设置和技能培养有效衔接,与重庆、凯里、平塘等地多家公司实现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确保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黔东南州民族特殊教育高级中学职业技术培训部主任李建平说,“今年6月,服装专业的7个名同学毕业后将前往重庆服装企业上班,2名陶艺班的学生将赴平塘参与牙舟陶生产制作,学校已与对口企业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拟实现毕业学生100%就业。”

016.jpg

在《一年之计看两会》节目中,针对特殊学生的培养、特殊教育的改革,全国人大代表邹联克提出了建议:“由输血到造血,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中对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出了要求,特殊教育就是要努力将学生的作品变为商品,让特殊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信心,残而有为,掌握一技之长,最终实现自立。”

017.jpg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黔东南州民族特殊教育高级中学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因残制宜、以生为本、产教融合”的职教发展之路,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奋力谱写黔东南残疾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更多的特殊孩子在融入社会生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增强自立自强、融入社会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