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冷泉+活水技术”双驱动 这条鱼“游”出全国第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云开
7月9日,走进黔南州惠水县的贵州闽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基地,连片鱼池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清澈的山泉冷水缓缓注入波光粼粼的池塘,鲟鱼或游弋觅食、或跃水呼吸,生机盎然的景象诉说着充满希望的致富故事。
“鲟鱼是水中的‘活化石’,对水温水质要求极高,这里优质的山泉水正是养殖鲟鱼的理想选择。”站在鱼池边,公司负责人陈真河俯身掬起一捧清水,“‘梯级活水养殖’方式培育出的鲟鱼肉质细嫩、口感上佳,深受东南亚等地区青睐。”
这份大自然的馈赠,源于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山泉水资源。全省无污染地下水年排泄量达259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储量181亿立方米,多数河道水温常年保持在15℃至25℃之间。
数据显示,贵州鲟鱼产量已位居全国首位,全国市场上每5条商品鲟鱼中就有1条产自贵州。截至2024年底,全省鲟鱼养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年产量3.6万吨。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
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惠水试验基地主任赵飞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山区鲟鱼流水优质生态养殖技术体系。该技术通过科学设计养殖池,采用“顶部进水、中央排水”的立体水循环设计,使养殖密度较传统方式提高3至5倍,亩产轻松突破万斤。
“我们利用自然落差构建流水系统,水流速度精确控制在0.2至0.5米/秒,为鲟鱼创造了优良生长环境。”赵飞说。据了解,该技术已在全省推广,并于2025年入选贵州省十大主推农业技术名录,成为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据了解,自1998年将鲟鱼引进贵州并推广以来,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构建了全人工繁育及绿色高效养殖的完整体系,建立了精准水质调控系统。此外,饲料利用率提升23%,仔鱼成活率达85%以上。
“贵州省鲟鱼养殖由粗放式发展,逐步转变为科技驱动、管理高效的产业化生产方式,全力推动生态渔业鲟鱼流水养殖高质量发展。”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刘霆表示。目前,全省9个市(州)共有150余家企业、200多户农户从事鲟鱼养殖,年产值超过10亿元,贵州已成为鲟鱼养殖和外销的新兴区域。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贵州正积极探索“养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休闲渔业普及鲟鱼知识,提升旅游品质,带动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陈果
三审 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