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玫瑰糖:传承百年的老味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文君
初冬的青岩古镇,青石板路上浮动着麦芽与玫瑰交织的甜香。古镇门口“黄老伯玫瑰糖”铺子前,游客们围在玻璃柜前,看着琥珀色的糖衣裹着玫瑰酱,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2009年,青岩玫瑰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块传承了十一代的糖果,正以独特的“甜蜜密码”,为古镇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气。
“机器做不出这个味道,每一块糖都要带着人的温度。”黄老伯的孙子、第五代传承人黄源昊手持木铲,正将熬好的糖浆拉成细丝。他指向墙角的现代设备笑道:“虽然用上了温控炉和搅拌机,但熬糖浆的火候、拉糖的韧劲、切糖的节奏,全靠祖辈传下的‘手感’。”
糖浆泛起金泡时需转小火慢熬,拉糖要拉到比头发丝粗三倍才有嚼劲,切糖时刀速需与糖体冷却速度同步——这些诀窍,是黄渊秀、黄源昊祖孙俩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磨砺出的“肌肉记忆”。
62岁的黄渊秀手持木尺,将糖条切成均匀的小段,每块长度误差不超过两毫米。“这是三十年练出的‘分寸感’。”她望着正在学习拉糖的年轻学徒感慨,“现在愿意沉下心学手艺的孩子,都是真心喜欢这份甜。”
祖孙两代人,一个坚守传统工序,一个探索创新可能:货架上,经典玫瑰糖旁摆着玫瑰牛轧糖、玫瑰雪花酥,花生碎的酥脆、果干的酸甜与玫瑰香交织,碰撞出新的味觉层次。
“我们正在研发低糖版本,还计划开设手工体验课。”黄源昊擦拭着熬糖的铜锅,眼里闪着光。他希望游客不仅能带走一块糖,更能亲手拉一次糖丝,感受糖团在掌心从柔软到坚韧的蜕变。
从麦芽培育到糖浆熬制,从手工拉糖到裹酱切块,这门老手艺里藏着青岩的烟火气——游客们咬着温热的玫瑰糖漫步古镇,甜香与青砖黛瓦相映成趣,化作独属此地的旅行记忆。
一块玫瑰糖,是连接百年非遗与贵州文旅的纽带。当传统技艺邂逅现代旅游,老古镇的韵味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蒋丽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