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村庄的文明之光

2018-04-17 黔东南新闻网 吴志培 吴敏

  在贵州黎平侗乡有个小村庄,那里住着406户1906人,世居侗族。这个村庄依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和充满神奇色彩的天锅塘而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小埃及”。

  这个村庄隶属于黎平县九潮镇,名叫高寅村。这里的人们善良、勤劳、奋进,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为世人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高寅村拥有古建筑30座,全用杉木料修造,高4层,一层比一层宽,如倒金字塔。房屋全用木榫头,不用一颗金属钉铆。中柱、二柱上下一样粗,直通屋顶,300年来不倾斜,无虫蛀。据说,明末清初,高山地区民族矛盾很大,其他民族曾经来高寅寨打劫,把寨子全部烧光。后来,为避免劫难重演,加强守房护寨,在明清时期,先辈们把房屋修造成碉堡式的夹板壁房,在房屋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建火坑火灶,便于做饭和防盗。

  如今,这30幢倒金字塔式的老屋,就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这些林立的文化遗产高高地耸立在寨子的中央,它们宛若一个倒时钟,引领着侗家儿女追忆昨天、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同时,也见证着高寅侗族社区的沧桑。

  用天然石板造成的石拱桥,位于寨子前方左面,几百年来形状功能丝毫不变。拱圈跨径约8m,从河两旁拱脚,向拱顶方向对称,结构坚实而精美。该桥石块刻着条纹,几百年来,横跨在河流上,保持着初创风貌,日夜供人们通行,系高寅侗寨能工巧匠精湛技艺的历史见证,彰显出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横卧在河两旁的石拱桥,仿若一个巨大的历史镜头,记录着侗家儿女辛勤劳作的身影,记录着侗家儿女行歌坐月的场景,记录着流过村庄,淌过其身的高寅河的风姿与清浊变化,静静地俯视着这悠悠河水涌入都柳江,汇入珠江,泻入南海。

  全寨分布着5口古井,每口古井都能勾起人们浓浓的乡愁。这些古井,养育着高寅侗寨一代又一代人。古井里的水,春夏秋冬清澈见底,凉爽而富有甜味。隆冬时节,井口还冒出暖暖气息。水井旁的风景,也是城里人看不到的。每天清晨,提水、挑水的人们,相互道个安、问个好,招呼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构成了生活交响曲,也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整个寨子尚保存有古禾仓10座,其中有1座在木梁上写有“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字样。该仓共有两层,占地面积160平方米。楼板和门槛的厚度达7厘米。这座禾仓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每个门口都建有一块禾仓枋穿览锁,其长度为4米,木锁的厚度8厘米,作为防盗之用。如今这座凝聚了侗族工匠高超技艺的禾仓仍在继续使用......。

  穿越时光隧道,翻阅历史档案,寻回历史记忆,这几百年的禾仓,化作芬芳,清香四溢,这是勤劳的高寅人民转动着日月的地方,伸展着生活希冀的处所,它承载着千百名侗家儿女的生生世世,刻录着千百名侗家儿女的完完全全,也见证着千百名侗家儿女的苦涩甘甜。

  高寅人民对于生态环境情有独钟,他们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理念,他们为了封山育林,保护生态,大家自发立起了护林公约。这个公约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和教育传承,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矢志不渝和永不懈怠,使这个充满神秘的深山村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也成就了这个村庄山顶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天锅塘”。

  天锅塘,位于高寅村西南方向1000多米海拔的山顶处,面积约5亩,因常年积水,形状如锅,故而得名。塘里的水由雨水和地下泉水汇集而成。从北面塘口溢出的水,为清水江支流乌下江的源头;从南边塘口溢出的水,为都柳江支流铜溪沟的源头,可谓半边塘流东海,半边塘流南海。倘若两海龙王溯游而上,便能在此相会。每逢农历3月15日这一天,当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都要到塘边祭塘求雨。几百年来,天锅塘这个神秘的地方,不仅成就了高寅村庄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且还成为了高寅人民永远的骄傲和秘密。

  千百年春华秋实,千百年风雨兼程,千百年开拓进取,千百年沧桑砥砺,古色古香的高寅侗寨,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明,更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奇迹!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