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堂安侗寨:传统插秧漫诗章

2019-06-06 黔东南新闻网 吴志培 吴敏

  “小满前后,种瓜点豆”,从这节气起,气温回升,雨水倍增,农业进入抢种抢栽的最佳时期。劳碌春耕播种的农民,他们姑且短暂的休整基本落下帷幕,又开始进入了夏种战时状态,投身于火热的农业生产中。

  时至小满的秧苗,早已分叶粗壮,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如同待嫁的少女,编好心中的故事,期盼一个新的开始。思量秧苗青葱,寄托夏季希望,惦记生活情趣,堂安村民乐天知命,且行且珍惜,他们心底里早就“识时务、明事理,盯节气、锁‘九九’”,紧接春播一鼓作气又掀起了夏季攻势的浪潮,步入了插秧时节,书写着大地诗篇,涂抹着生命色彩。

  堂安村民插秧之前,“日不能寝,夜不能眠”,因为他们事先要做好插秧关联基础,抓实相关细节,为插秧情节谋篇布局,理清脉络,安排结构。一要将牲畜干粪挑运到田里作为基肥,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满足其对营养的基本要求;二要抢在犁耙田园(插秧之前的最后一次耕土耙土)之前割尽田埂青草、田塝芭芒,为秧苗创造开阳前提,此举也因减少田园脚印,赋予秧苗立足之地,避免其无土伏倒飘浮水面,浪费种植面积,影响田园产量;三要择日行事,“看日子先生”选定黄道吉日,拉开动工序幕后,村民陆续自然随从,择日一般以申日为宜,“申”“生”斜音,寓意“生生不息”“欣欣向荣”,这种择吉文化,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堂安村民的生产生活,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四要急着攻克最后一道犁耙战役,软化田园土壤,清除田园杂草,搅均田园养分,平整田园床面,智控灌溉深浅,避免床面凹凸,水位过高或过低殃及秧苗成长,这道工序做得精细,既有利于秧苗的繁殖发育,也有利于扩展田园内鱼苗的生存空间,延续堂安侗寨生态农业观光园。

  前期作业停当,重要环节递进。村民们要紧扣时间节点,跑到秧田里精心地为秧苗把脉急诊,如若秧苗染病或受虫害需及时予以根治,将损失消除在萌芽状态中,避免因插秧后面积扩散、战线拉长,治疗病虫害耗资耗工耗时。这个环节既经济又适用,既简约又明快,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秧苗防疫妥当后,整个侗寨又沉浸在取秧分秧和农事分工的计划之中。妇女包揽取苗,男丁周旋耕田,公婆呵护孙子,儿童放养牲口,插秧前暂时过着“牧童短笛”的田园生活。

  话说插秧闹钟响铃后,整个侗寨热闹非凡,一派繁忙景象。村民自觉履行他们多年以来的款约,自发将牲口牵回屋外关在圈内喂养,一方面屯积有机肥料为来年生产作储备,另一方面避免牲口经意间践踏庄稼,损害农家利益。圈内关着牲口,无论晴天雨天男丁都得精神抖擞,他们是整个家庭的晴雨表,每日都得磨锋镰刀,挑着粪箕,背着弯篓,风雨无阻徘徊于田园和大山,操刀割些草料回家伺候他们的“生产功臣”;整个侗寨的妇女同样也不甘示弱,她们搁置手中的针线活,理智地揭竿而起,朝着田园进发,争做最美“半边天”。晨初拂晓,她们宁愿撂下沉睡的孩子,叮咛公婆管护,吩咐公婆家务,自己来不及梳妆打扮,便手提香禾稻草,头戴防雨斗笠,腰系手织布袋,匆匆忙忙直奔秧田区域,从事她们力所能及的拔秧活儿。整个过程,忙而不乱,夫唱妇随,安排周密,张驰有度,执行有力,洒脱自然。

  午饭时分,夫妇忙活陆续回家,举室仓促用餐后,合计带着雨具和草帽,挑着秧苗,领着小孩,马不停蹄地向田园里集结,严严实实地启动了他们谋略已久的插秧计划。

  堂安村民插秧作业十分讲究,他们首先要顺着田间的排水系统做好植苗规划,各家各户都以田园的排水处为“中心”,依着田园的形状,向田内纵横定植三条秧线划为秋季“排水沟”用地,三线间距比起其它植苗区域较开阔,一方面秋季开沟、放水、晒田时,需要连根带土拔起水稻蔸方能成沟,起到滤水、干田的作用,如果采取“三线定植”措施后,只需拔掉“中线”水稻,水沟即可临时构造,发挥排泄功能;另一方面晒田时水稻尚未完全成熟,拔蔸后容易造成谷子不饱满,影响其产量,“三线定植”成形后,容易摸清“隐形排水沟”的准确位置,既减少用工成本、避免走弯路,又减轻拔蔸时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三线措施”敲定后,“等宽网箱”也诞生。缺乏劳动力的人家,面对大田不便施展插秧作业,往往采用“等宽分箱法”,将田园分成若干个网箱,然后各个击破,最终结束插秧生计。同时,为预防田园鱼苗觅食撬动植株,有的人家还刻意在田园的某个角落安插几束秧苗,留作日后零星补植,以提高插秧作业效益。

  在堂安侗寨,插秧还有一些禁忌文化习俗。插秧作业过程中,哪怕对方手里无秧,两两之间也互不接济,互不递交手中尚剩余的秧苗给对方补充。因为在他们心里,“秧”“殃”同音,有“口角”前兆,手把手递交秧苗相当于“虽有善心,宿命福薄,口舌不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前三蔸”的习俗,在插秧作业动工前,大家都不敢轻易造次,事先要在田园的某个角落插好前面三株苗,并做好标记,待整丘施工结束后当场拔掉、当场补造,预示着“驱邪气、接地气、迎喜气”。

  千百年来,堂安侗寨传统插秧,一直保存着他们自己完整的地域性特点,整个侗寨的田园似乎都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区划,水稻品种的种植地块,在海拔地理层面几乎自成一体,株距行距方面基本因水而异、因水而动、因水而谋。水温较低的田园水稻自然繁育能力较弱,他们便指定为传统禾糯种植区,插秧作业时特地加大定植密度,加缀定植株数;反之,却着重划定为籼稻种植基地、粮食主产区来进行重点保护、重点管理、重点耕耘。

  禾苗纵横似青葱,六月绿秧傲花红。插秧竣工一周后,秧苗逐渐茁壮成长,充满生机与活力,整个田园呈现繁荣景象,在零星树木的相互点缀下,在蓝天白云的相互映衬下,在散落民居的相互亲和下,天然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农业的文化性与生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一幅潜移默化的与众不同的田园风光,令人叹为观止。

  在堂安侗寨,传统插秧和农耕文化,如诗一般地存在着,他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农业生产顺天之时、约地之宜,以生态为主线,以“天人合一”为理念,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世人留下了一处厚重的农耕遗产,一片传统的农耕文明,一个传奇的有机农业小王国。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