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跨越千年的镇远石屏景区

发布时间: 2018-10-16   作者: 陶钟麟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鸟瞰镇远古城

  黔东南新闻网讯 镇远古城,一水中分南北,府、卫两城隔河对峙。氵舞 水北岸,千年府城,万户烟霞。鳞次栉比的撑栋后方,莽苍武陵余脉逶迤到此曳然切住,-座座刀削斧砍的嵯峨绝壁紧连成-道天然巨嶂。壁立千仭的石屏山刚劲雄奇,仪态威武,直矗霄汉。就在云蒸霞蔚的崖壁间,一簇簇浓荫叠翠,藤蔓挂瀑。山梁上,柏树苍翠欲滴,勃发如绿伞;步道间,青松葱郁高标,舒袖似层云。就在这-道道绿冠之上,雄奇壮伟的府城垣如矫健巨龙起伏腾游在山岭间。石屏山如此挺秀峻美,雄势磅礴,大千气象,无不令人胸怀壮阔,夺魂摄魄,而感天地造化-方山水之神奇。石屏山集镇远古城九山之菁华,风水之胜概。

  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条通往石屏山的石梯盘绕而上,极是险陡。古人将这盘绕绝壁的一道道石梯称为“鍊子吊岩”。石梯从四官殿前庭下穿过。远望去,四官殿就贴着百丈绝壁之上兀自矗立,与石屏山那一组接天石柱遥相呼应。奇拔石柱中段又有岩菩萨屋宇对望,组接形成一道道贴崖建筑的绝妙景观。建于明中叶的四官殿供奉日月神、观音菩萨,战国期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大战将。城中人们说这是守护镇远安宁无扰的神祇。其他地方四官殿都是供奉天、地、水、火官。而镇远却将战国时代对立交战国的战将弄在一起供奉。如此包融,还真是有博大胸襟。 在四官殿楼廊上极目展望:远山如黛,层峦叠嶂,龙脉聚拱,水舞太极,云遮雾绕,气象万千。往下俯瞰,镇远全城尽收眼底,东隅青龙洞云蒸霞蔚,山下街区市井、古巷人家历历在目。

  -座古城,坐落在灵山秀水环抱间。难怪古人又称为“石屏巨镇,”并多有诗赞。曾官至四川雅安知州的镇远籍举人李廷正有《石屏巨镇》诗:“千里茏苁百丈屏,从前金涌结山灵。西南巨镇芙蓉桀,远近奇观岱岳青。-郡好风春树晓,四时佳气岫云停。具瞻原为苍生设,孕秀还期聚德星。”清镇远知府蔡宗建也以原题撰:“万家灯火倚城偎,翠拥南天叠嶂开。半岭飞泉征涝旱,高峰矗汉隐云雷。时观竞渡龙翔麓,侧耳梵经月满台。愧我登吟追往哲,草堂私淑少陵才。”诗人端阳登石屏山,观江上龙舟竞渡,耳边又送来青龙洞僧侣诵经之声,引发对先哲之怀远思情。山川风物,自然环境有了人文关怀就会瞬间升华而令人浮想联翩。

通往石屏山的道路

  石屏山中部山麓, 高低错落的高墙宅院摩肩接踵,青瓦灰墙间古巷道纵横交错,许多巷道又连接大街而通往水码头。高墙夹峙下,紧挨着的四合院大门都从巷道东西向旁开。而依山梯式布局的家宅建筑中堂却与大门形成90度拐角。就有人以此戏称为“歪门斜道”。一句戏言,如今反倒成了镇远古巷道标签宣传词。古人称镇远为“九州形胜之地,西南一大都会”。石屏山就是这大都会最抢眼的地标形象。石屏山麓高墙之下,十多条古巷道都用大青条石铺就。石梯磴下,覆盖着连接千家万户的沟渠。 这个地下管道用砖石砌就,密如蛛网的大小排水沟渠又汇注于主巷道下,最后汇入大街排水沟。这座山城整体布局和地下排水系统设计得极是巧妙,冲子口巷口就有-步跨三桥的奇特地下石桥构建。如此纷繁复杂的立体管网排水系统设计,曾受到国家文博建筑大师张开济、杜仙洲等的高度赞誉。古代,这座山城并没有自来水设施,然而,这个风水宝地却为人们提供天然水源。石屏山腰有四方井、味井、枇杷井、 云泉井、陈家井。这些泉为千家万户提供了源源不断,又甘洌清洁的生活饮用水,人们浣衣洗菜又都顺石梯巷下到河边码头浣洗。

  临河居住的古人们最善于沿河筑城,而石屏山脚-条长街从五牌一直到头牌,约两千多米的河岸线,都用大青石垒砌成高约五至十米不等的护城堤。这一线长河堤应是镇远建城伊始就陆续砌修的。河堤上方,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多是吊脚木楼。每座木楼底层有石砌小梯坎通达河边。这条长街店铺连排,市井兴隆,商贸繁盛。 因河流上游山大林密,河水丰沛,经常是洪水淹城。于是精明的商家就临街开店,而将住家和货物堆栈建在高处巷道里。-座座高墙下围护着深宅大院,豪门富,几多风花雪月。-幕幕人间阴晴 圆 缺的悲喜剧就在其中上演。1959年,从新大桥到府城永安码头外街民房被拆除。至今从新大桥到冲子口码头就成了半边街模样。

  令人叹服的是元代以前就已经存在的这座城,是谁作出如此精眀的山地城市布局规划呢?史书详列了历代知府县令政绩,却对城市规划先哲名不见经传。倒是在石屏山精华孕育下俊彦栋樑人才辈出。当你进入巷道,脚下的大青石坂溜光润泽。七百多年间,多少贵胄凡人踏它而去。或仕途风顺,大红大紫,或-生命运多舛, 默默无闻。 少年谭钧培从冲子口巷走出,从皇都得意回。谭钧培史称亷吏,官至统辖云贵两省的封疆大臣,政声被朝野颂扬。复兴巷上巷口的傅家经商有方,名望梓里,清代就获朝廷“良弼名家”赐匾。家居四方井巷顶端的杨茂兴虽为商富,却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坊间美赞为杨善人,还有“早四两晚半斤,死了还有杨茂兴”童谣流传至今。米码头巷中段,酱油生产商舒万龄乐于回报社会,修新大桥出资巨金;抗美援朝捐了架飞机与常香玉捐款善举齐名,为城中人美谈。 四方井巷教育世家谢协臣为地方培植栋樑材。其外孙周达文少时多得协臣外公家诗书薫染陶冶养育,青年赴京,成为中共早期风云人物。谢协臣家五十年代初出了镇远首次考取北大数学系的女状元。从复兴巷两等小学走出去的吴道安先生学成北大,为大学教授,民国贵州省政府秘书长,其书法称为 “贵州第一笔,”古城后学甚引为荣耀。饶观圣从仁寿巷走出,成为贵州文化艺术界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