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巧手绣出幸福来——访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县级传承人龙通花

发布时间: 2018-10-29   作者: 王道东 杨光洪 康莉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刺绣传承人龙通花在展示她的作品

  黔东南新闻网讯 “我们家是刺绣世家,我的外婆,我的妈妈都爱绣花,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我自然而然的也就会绣花了。”龙通花说。

  龙通花1982年3月2日出生在施秉县马号镇平扒村,是该县苗族刺绣县级传承人。

  龙通花告诉记者:“我们绣的每件衣服,每个图案都有故事,有姜央的故事,也有蝴蝶妈妈的故事。”

  在龙通花的记忆中,外婆绣花绣得非常好,绣的花朵又红又艳。小时候,外婆绣花,她就在一边看,想学习刺绣。外婆怕她搞破坏,每次都喊她到一边去,不要碍事。“有一回,我妈妈打猪菜去了,外婆去洗碗,我来到织布机上偷偷地踩了两脚,断了一大堆线,外婆骂我,并告诉了我妈妈。”龙通花说。

  龙通花10岁的时候,看外婆和妈妈绣花、织布,她跃跃欲试。在她15岁的时候,她妈妈就不拒绝她想学刺绣的要求了。她向妈妈要了一块布,学习刺绣。她先绣围腰、头巾,绣完后拿去销售,每张围腰可以卖60元,在当时也算是高收入了,她看到刺绣能给家里带来收入,因此兴趣更高了。她总是自己设计图案,每种图案都力求五颜六色,她认为图案需要各种颜色配上去,才漂亮。

  龙通花的绣片,既有接近客观原型的写实手法,也有加入丰富想象的写意手段。有的用打籽绣绣成具有浮雕感的平面纹样,有的被塑造成活灵活现的立体造型。

  在绣花的时候,龙通花还可以听妈妈唱歌,一边绣花一边唱歌,她觉得很有意思,有的歌词她记忆犹新。

  “太阳那么大,个个都去坡,妹在家干活,老妈看到妹流泪,问妹为什么,妹说是燕子飞到楼顶,楼顶的灰掉在眼睛上,其实不是灰迷眼,是阿妹想阿哥了。”(根据苗歌意译)龙通花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通花对苗绣中的破线绣、锁边绣、平绣等刺绣技法掌握越来越熟练。在产品设计上有的十分夸张,显示出了苗族群众的独特审美观点,记者看到一幅图案里动物脚很长。

  龙通花天资聪慧,考取了贵阳的中专,毕业回家后,龙通花就到艺术团上班,在歌舞团唱歌跳舞虽然也很快乐,工资也稳定。感觉艺术团比不上绣花有成就感,她就辞职出来到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做刺绣。

  刺绣产品越做越多,2015年深圳文博会,她的舅妈和她背着背带去销售,她们还穿上民族盛装去销售。“如果光是拿作品去,别人不知道我们的是机绣还是手绣,我们干脆穿民族服装去,现场绣,领导看了个个都说好看,不少记者前来采访报道。”龙通花说,“那次没得经验,许多人不还价,50条的围巾全部卖了,那次大卖,带去的东西都卖了,我们一个拿着两万元,很怕拿了假钱,躲到厕所里数了又数。那次她们得了10多万元回家。”

  披肩是龙通花她们剩下的唯一一件产品,这还是她们特意留下来,拿到杭州参加比赛的,后来这件作品在义乌获得了一等奖。

  龙通花后来也带绣品去外面参加博览会,每次销售额在6万元的也有,7万元也有,总比不上深圳文博会。

  “绣得好,衣服才比别人漂亮。穿的比别人美丽,走客才感到幸福。”绣花成了龙通花的爱好,只要有时间她就绣,她开始琢磨时尚款式。她用几束纱,将花鸟虫鱼绣给自己,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意大利米兰的老外很懂刺绣,我们的产品国内国际都有销售,我们在上海有专卖店,许多时候我们也与老外谈业务,不懂的单词就上网上有道词典查。”龙通花说。

  龙通花刺绣了精致的儿童背带、精美的吊坠、在银饰上刺绣的戒指、大手镯、耳环、小手镯、钱包等,在龙通花看来,“榜香郁”的产品已经与国际接轨了,销售到了不少国家,不过产品销售过去以后,老外大多会贴自己的牌子去销售。

  龙通花说公司一路走来,很难,很累。刚开始的大家懂得刺绣不懂得做市场做销售,慢慢的才在上海杭州开设店铺。

  “开始的时候刺绣都是为了美,外婆、舅舅、舅妈一家喜欢绣,开始也并没有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想法。”龙通花说。

  随着产业的壮大,龙通花所在的公司发展到了6个刺绣基地,8个“榜香郁苗绣”专卖店,1个刺绣研发中心,1个“榜香郁刺绣”博物馆,1支“榜香郁”歌舞表演队。

  龙通花考虑到了自己的责任,带动贫困户一起发展。在施秉县脱贫攻坚的第一战区主战场——马号镇的冰洞村和黄古村为180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进行手工刺绣技能培训,提高刺绣技能水平,增加创业就业能力,带动400多名苗族绣娘,找到了就业门路,实现了产业增收,施秉小河村潘老三贫困户,每月可以得到2000多元的收入,有位叫做熊姐的残疾人,也在龙通花所在的公司上班,一个月收入4000元左右,目前公司培训了 400多贫困户。

  龙通花担任经理的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带动参与刺绣文化产品经营的苗族留守农民妇女1326人,年产值达1500万元。被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评选为“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