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黔东南水运工人援红军

发布时间: 2019-01-21   作者: 张永文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台江施洞红军渡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4月至1936年1月,红七军游击转战、红六军团先遣西征、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先后5次出入黔东南的榕江、从江、黎平、锦屏、剑河、台江、镇远、施秉、黄平、三穗、岑巩等10多个县,在黔东南的苗乡侗寨宣传革命思想,践行党的民族政策,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反动势力,播下革命火种,写下中国革命光辉的篇章,唤起了工农大众的觉醒。其间,黔东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水运工人在红军的教育和影响下,积极行动起来,支援红军行军作战,表现出了工人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促进了黔东南工人运动的开展。

  黔东南地处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段,森林覆盖面广,水资源丰富,河网稠密,境内有汇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清水江、氵舞 阳河、都柳江三条主要河流,连接着2900多条支流和小溪。自清代雍正年间起,随着朝廷加大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州内三大主要河流及其重安江、巴拉河、乌下江、亮江河、小江河、车江河、平永河、八洋河、龙鳌河等支流,相继通行木船和木排。清水江每天出入船只百余艘,外运木排百余扎;都柳江日行大帮木船百余支、小帮木船数十支,年外运木材10万立方米;氵舞 阳河仅镇远城19个码头,日停船二三百艘。水运成了黔东南主要的交通途径,水运工人队伍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据史料记载,民国中期黔东南地区有船运工人1800余人和码头工人200余人。这些水运工人,由于长期受到封建反动统治者的压迫和木商、地霸的剥削,政治地位低下,生活极为贫困。清水江上的排筏工人,曾于清光绪年间聚集于茅坪,以武力开展拦江阻排的斗争,迫使黎平府同意水运工人与木商开展协议,接受工人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体现了黔东南水运工人反压迫反剥削抗争精神。红军进入黔东南后,受红军的宣传教育,特别是红军散发的《出路在哪里》革命传单,提出的“工人组织工会,工人增加工资”、“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每个工人农民有衣服穿暖,有饭吃饱”等内容,指出了工人的斗争方向,激发了工人的革命热情,他们不仅积极支持红军,有的还走上革命道路。

  一

  1930年3月,广西军阀以重兵向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七军大举围攻,妄图扑灭刚刚燃起的革命星火,为转到外线活动,打乱敌人的行动部署,广泛发动群众,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在转战中补充部队给养,发展壮大革命的力量,由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明瑞率领第一、第二纵队3000多人到黔桂边开展游击战争。4月30日,红七军由广西翻越月亮山区来到都柳江上游榕江县的腊酉寨、杨家湾,准备渡江攻打贵州军阀王家烈囤积军械粮草的要地——榕江县城,两寨群众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和蔼可亲,船工和群众主动为红军砍竹子、绑竹梯,将自家的楼梯献给红军攻城用,并驾船运送红军过江,红军迅速占领榕江县城南门外坟山、西南牛形坡、西门西山寺三处制高点。攻城战斗打响后,附近村寨的群众,也主动来为红军送水送饭、抬担架送伤员,支援红军。在“攻下榕江城,庆祝‘五一节’”战斗口号的鼓舞下,英勇的红军猛攻猛打,当天下午六时一举攻占了榕江县城,取得了榕江大捷,歼敌500余人,缴获大炮2门、步枪600余支、子弹10余万发、无线电台1部、马500余匹、银圆2万余元。战斗结束后,红军捣毁了县衙门,打开监牢大门,放出被关押的无辜群众。并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红军的宗旨,工人和其他群众受到了革命教育,提高了觉悟。5月1日,红军在镇台衙门广场(今五榕广场)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和攻克榕江城祝捷大会,简易的主席台中央悬挂着马克思画像,有6000多工农群众参加,大会由红七军政治部主任陈豪主持,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明瑞分别在大会上讲解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意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的性质、任务、主张后,号召全体劳苦群众联合起来走革命道路,打倒官僚资本家,打倒地主恶霸,推翻国民党新老军阀的反动统治,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实行耕者有其田。接着台上台下鞭炮齐鸣,庆祝胜利。随后又分发了没收大地主龙三元的财物给贫苦群众。城里的工人们第一次参加庆祝自己的节日活动,听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真理,又分到财物,个个喜笑颜开,欢欣鼓舞。这次大会是贵州省最早、规模最大的“五一”庆祝集会。会后,挑柴卖的潘老四和覃明祥、张榕生等几十人参加了红军。5月4日,红七军离开榕江返回广西时,工农群众在码头依依不舍地欢送。为了帮助红军胜利回师,船运工人张桥生、刘洪坤等近百名船工,为红军驾驶大小木船50余艘,顺都柳江而下至广西富禄。张桥生等5名船运工人光荣地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在红军的宣传教育下,榕江水运工人积极投入了革命的行列,对贵州革命和工人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

  1934年8月,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包围,创建新的根据地,党中央决定由红六军团担任长征先遣部队,由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率领该军团九千余人秘密从江西永新出发,突破敌军重重包围,转战湘南桂东,于9月20日进入黔东南黎平县,随后沿清水江而上。24日抵达剑河县南加的里格寨,并选择在此渡过清水江北上。当地群众由于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蒙蔽,纷纷上山躲藏民起来,红军进寨后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草一木,不进民房,都在屋外搭灶做饭和休息,并设法渡江。寨上的杨宗建、龙祖成、胡老七3人悄悄摸回来看个究竟,被红军战士发现,亲切地招呼他们,请他们一起吃饭,给他们讲革命道理,告诉他们红军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人民军队,他们很快消除了对红军的疑惧,在与红军战士攀谈时,红军战士说:“我们要去大广,请帮我们搭浮桥吧。”他们见红军是好人,便欣然答应,又叫来寨上的不少群众和船工、排工,与红军一起,用船工的木船、木排和群众的门板,很快把浮桥架好。红军过桥时,一位女红军战士脚肿痛,过桥艰难,杨宗建还主动把她背过浮桥。当天红六军团大队人马顺利渡过了清水江。红军何崇高、洪又新、刘拓古等10多人,因伤残跟不上队伍,流散在南加,经与锦屏县江西会馆头首何郁庭联系,由船工转移送至锦屏江西会馆,再由会馆老工人老杨和天柱船工潘老五用木船送至湖南洪江县江西会馆,然后分散回江西老家。

  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军委一、二纵队共八万六千人从中央苏区突围长征,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后,经湘江血战,由湖南转兵进入贵州,12月18日,担任右路纵队的红一、九军团先头部队到达锦屏县清水江与乌下江汇合处的河口,河口对岸是瑶光,当时有国民党黔军2个团和地方民团驻守,这里地势险要,两面环江,守可封锁江面,控制河口;退可溯江而上,藏身密林。敌人把这里当成天堑防线,筑有碉堡,江面上的浮桥被拆毁,船只被收尽,企图阻止红军过江。为保证红军大部队过江,先头部队决定涉水强攻,在火炮的掩护下组成涉水强渡突击队,突击队的战士冒枪林弹雨涉水过河,火炮瞄准对岸的敌碉堡发射,几发炮弹就把敌碉堡摧毁,敌军顿时惊慌失措,魂飞魄散,丢盔弃甲沿清水江上游溃逃,突击队的战士趁势冲上对岸,扑向敌阵,歼敌200余人,占领瑶光。两个月前,红六军团路过当地时给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水运工人们都知道红军是工农自己的队伍。第二天红军先头部队在此搭浮桥,当地水运工人和群众看到后,积极运送木船、木排、门板等支援红军架设浮桥。红军大部队经7天7夜全部顺利渡过乌下江,向剑河县城开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首长还在瑶光寨住过,寨上的草医李志熙用草药为毛泽东治疗痢疾,毛泽东在这里触景生情写了著名的词《十六字令·山》。

  四

  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在黎平县城召开长征以来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决定转兵黔北向遵义地区挺进。第三天,毛风细雨,寒气逼人,红三军团由县城进至高屯八舟村时,在清水江支流亮江河上游八舟河放木排的工人吴之焕、吴之运、吴廷真,此前曾遇见红六军团过境,听到红军宣传革命道理和目睹红军秋毫不犯,是打土豪分田地、解放穷苦大众的军队,想到村前八舟河上的木桥已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红军大队人马过不了河,于是拿着斧头、篙子等工具赶到河边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把拴在河边的木排拉拢来,沿着原来的桥墩一挂挂地连接,用桩子和藤子捆牢,并从寨子上搬来木板、门板铺成浮桥,使红军大队人马顺利通过。红军拿出一匣银饰要感谢几位木排工人,吴之焕谢绝说:“我们做这点事哪能收你们的钱,跟财主干几年都得不到这么多,你们是为我们穷人打天下才到我们这山沟里来的,你们拿着路上用吧。”红军执意地笑着说:“你们知道我们红军的纪律吗?你们不收工钱,我们就成了侵犯群众利益的军队了。”几位工人只好收下那匣银饰。后来八舟村的人编了一首山歌这样传唱:“甲戌红军过黎平,之焕寒冬架桥迎;大队人马横江过,一匣银饰表深情。”并称这座桥为“红军桥”。

  五

  1934年12月22日,中央红军右路纵队主力部队沿清水江南岸西进,到达台江县清水江边的商业口岸、国民党区公所所在地施洞口。施洞口原名石洞口,相传因江对岸有个大石洞而得名。它是清水江上游历史较为悠久的古集镇,为苗疆水运咽喉,是当时镇远、台拱两县来往的必由要津。这里土地平旷,物产丰富,通行木船,素有苗家“鱼米之乡”的美称。居住在这里八家汉族土豪、富商、恶霸,被当地群众称为“八大印子”,长期以来当地贫苦群众在他们的欺压和剥削下,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红军到来后,随即打倒了“八大印子”,处死罪恶多端的恶霸向银魁,没收地主恶霸杨金元、张炳修等10户的财物,分给贫苦群众。红军还在这里与船工走访座谈,作政治思想工作,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水运工人和贫苦群众受到深刻的革命教育。红军决定在这里搭设三座浮桥渡江北上,水运工人和群众得知后,纷纷前来支援,迅速驾来木船,送来木料、门板,挑来箩筐、石磨等物资帮助红军架浮桥。船工张荡东等10多人跳进刺骨的江水里,和红军战士肩并肩地架浮桥,仅半天时间三座一百多米的浮桥就搭成。红军离开施洞过桥时,工农群众汇集桥头依依不舍地送行。张荡东等几名船工还为红军带路向镇远和施秉进军。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经过黔东南,点燃了革命火种,照耀和指明黔东南工人运动的方向。1935年冬和1938年冬,中共凯里小组、中共镇远支部相继成立,凯里、麻江、镇远、锦屏、施秉、黄平、雷山、从江、岑巩、台江等县中共地下党的革命活动陆续开展,黔东南的工人运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不断有新的发展。1936年,凯里的工人积极参加凯里党小组建立的“革命领导小组”,协助党小组建立人民武装,在雷公山上开展游击斗争。凯里、镇远、施秉、黄平等地的工人和教职员工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建立的“谈事会”、“姐妹行”等进步组织,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提高革命觉悟,开展革命斗争。凯里小学、黄平旧平小学、麻江中学、雷山中学的教职工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罢课请愿等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多数县的工人、职员、教师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捐献等活动,有的还上前线参军参战。之后,镇远、榕江等地码头搬运工人开展了增加工资等斗争。为迎接新中国的解放,黔东南的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开展了不懈的革命斗争,为黔东南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