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风景奇特美丽的云门洞古代炼硝遗址

发布时间: 2019-01-22   作者: 张维军 周文政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云门洞外景观

  黔东南新闻网讯 近日,岑巩县文史工作者在该县天马镇考察时,发现一处庞大的炼硝遗址。据该县原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介绍,该遗址分布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是一处古代炼硝遗址,除六盘水大硝洞炼硝遗址外,这是目前单洞炼硝规模最大的遗址,国内罕见。

  该遗址地位于天马镇苗落村、岩湾村与大有镇木召村、和平村交界的云门洞洞口大厅内。据清康熙年间《思州府志》及《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云门洞,原名泉洞,“土名黑洞”,因“明参政蔡潮镌‘云门’二字于石上”得名。“上有飞瀑,下有澄潭”“岩壁千仞,飞瀑下泻成溪河。”“以艇从旁入洞,可容百人。”形象地描述了此地山势险要,风景奇特美丽。目前能够进入云门洞洞口的,只有一条在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由人工开凿出来的一条石道,宽度仅容一人通行。在云门洞不远处有一小海洞,古人曾入洞乘舟览胜。说明此地风景奇异,是古代的旅游名胜地。

云门洞口

  2010年,岑巩县文物普查部门曾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云门洞口高约30米、宽50米,原筑土墙封堵。洞内前厅更为高大宽敞,在约2万余平方米的大厅内布满了数十座用黄泥堆垒而成的炼硝堆,场景非常壮观。保存较完整的有14堆,每堆占地面积约50至100平方米。其高度依地势而建,高3至9米不等。每堆设置5至8口炼硝锅,远观呈“蘑菇堆”状。炼硝锅已经消失,但支架硝锅的泥“锅炉”还在,“锅窝”里积满了灰尘和游客扔下的垃圾,其口径一般在1.2米至2米之间,最大的在3至4米。专家据现场遗址规模测算,此炼硝处每日从事炼硝的人员约在100人以上,日产硝量约300斤以上。

保存完好的泥“窝炉”

  大有镇中木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存有一块“禁硝管理”碑,文物管理所负责人称,他从该碑文获悉,云门洞炼硝遗址建于宋至明代,清嘉庆年间还有人使用。“如此大规模的炼硝应属于军用,绝非普通老百姓所为。很有可能是宋元时期田氏土司政权从贵州北部南移至思州(今岑巩县),为开疆拓土而炼制武器的秘密点,距炼硝遗址仅1.5公里的‘药院’则可能是囤积火药、炸药的库房。”

钟乳石桩

  史志记载,明清时期,曾有地方官员到过云门洞,“明参政蔡潮镌‘云门’二字于石上。”“溃兵之乱,府中绅士多避居焉。”文史人员据此认为,云门洞炼硝遗址是古代一处“地下军工厂”,分管军务的明代贵州参政蔡潮去到偏僻凶险的云门洞,不可能是为了寻幽赏景,很有可能是去视察这个“地下军工厂”。“溃兵之乱,府中绅士多避居焉。”再次证明,动乱之际,思州府官绅奔往“府北五十里”远的云门洞藏身,说明云门洞有足够的军事安全防御保障,能够保证府中官员和豪绅的生命财产安全。

龙纹景观

  文史人员称,云门洞炼硝遗址是一处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地,炼硝造火药、炸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影响深远,该遗址对研究宋元明时期岑巩乃至黔东南地区的历史、政治、军事等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