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明清镇远府书院的大学教育(二)

发布时间: 2019-04-16   作者: 李镇江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书院的教育教学

  1、书院的德育教育

  通过教学内容加强德育。以德为本集中体现儒家人伦道德品质上,“以德育人”是儒家一贯倡导的教育理念,加强对人的道德品性的培养是儒家的传统,自古已然。因此,书院采用的基本教材就是儒家经典,并将《四书》、《五经》为核心的经学作为书院德育课程的主体。《镇远府志》“柳川书院序”就把这种内容具体化为:“三德”、 “三行”、“四术”、“六艺”、“六德”、“六行”、“六艺”,总体归结为“乡三物”。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让生童懂得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

  通过条规加强德育。《舞阳书院肄业条规》规定:“正心术:学者首重心术。从古以来未有心术不正而品行能端者也。《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又曰:‘克念作圣,罔念作狂。’此是吃紧关头,生童等诚能於此而致审几焉,严义利之辨,知善恶之殊,久久自然,则客气下而正气伸,妄念除而真心见矣。”古人对心术的解释是很精辟的。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使人心正。 总之,“正心术”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和学习修养的途径融为一体,循此施教,生童自能按照朱熹提出的“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不必他人设置规矩禁防,就能培养“忠臣孝子”,保持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所以“正心术”就成为舞阳书院道德教育的首条规制。

  通过祭祀加强德育。中国传统教育是以德育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也贯穿于祭祀仪式活动之中。祭祀活动是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书院的标志性特征。书院的祭祀仪式主要包括释奠礼、释菜礼和祭祀先贤。《舞阳书院条规》有明确的规定:“书院诸生於每月朔望日早起听鸣梆,齐赴讲堂,随同掌教拜圣。”《镇远府志》“学校”载:“天柱书院”、“蔚文书院载有“后室五间,中供孔子牌位。”以供祭祀,镇远“紫阳书院”供祀朱熹牌位亦以供祀。祭祀除“朔望祭”外,还有“春秋祭”。祭祀的先圣、先贤、先师有: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还有乡贤名宦、书院创始人等。

  2、书院的教学

  (1)生童个人钻研与讨论争辩相结合。提倡生童自学钻研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属于一种启发式教学法,舞阳书院规定的自学时间非常多,每天除已时(上午九点)集中授课之外,其余时间均为自习时间。书院明确规定了自习方法:首先是立志向。舞阳书院所订的肄业条规中,阐明了“立志向”对生童的自学钻研的重要作用。 在自学钻研的基础上,对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可以在同院、同室的学友展开论辩,或者与老师进行讨论,以求在论辩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找到问题答案,形成独立见解。

  (2)“升堂讲学”与考课相结合。书院的授课形式,主要是“升堂讲学”,即集体授课,导师召集生徒,进行集体讲解,其实就是专题讲析,师生可以当堂质疑答辩。考课是书院对在读生童学业的检验和考核,这种检验和考核,经过长期的发展到清代已经成为书院的重要制度。书院用考课督促生童,成为当时最盛行的一种手段,其考课内容亦与其应试科考紧密相联,即主要目的是训练八股文参加科举考试。书院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相融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讲学与考课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3)平时稽察与奖罚相结合。书院的奖罚涉及生童的入学身份,入学身份又由入院招生考试决定。清代书院一般是通过甄别考试来录取生童,除了招收测试成绩优异的“正课生”,还会录取稍次一些的“附课生”,附课生也称“副课生”。舞阳书院,每年招生名额(学额)为肄业生员正课二十名,肄业生员副课十五名,肄业正课童生五名,肄业附课童生有若干名。由于生员分为正课生和附课生,奖罚的结果就不同。这里讲的生员,即秀才,这是参加过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后而获取参加上一级别考试的一种资格。这里讲的童生是没有参加过任何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书院所招收的生童都是经过认真选拔考试择优录取的。为了搞好督察工作书院专门配备监院一名,其职责就是管理诸生功过升降,稽察出入。又设学长二名,其职责就是协助监院办理院事。平时督察就是依据书院的条规在书院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生童的学习生活状态进行监督察看,然后把平时生童的学习表现记录下来,作为奖罚的依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