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反思的力量

发布时间: 2019-04-20   作者: 李家禄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孔子谈学习,非常强调反思与反省这个重要思维活动。“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过去老师习惯将“习之”理解为复习。其实,这里不仅指复习,还包含一个思考的过程。从无疑处读出疑问来,也是一种学问。只有深入思考,才能够深入体会发现的乐趣,创新的乐趣。如果仅仅重复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目的只是应付考试,那种感觉一定味同嚼蜡。故而诸多参加高考的人都有过痛苦的体验,一旦高考成功,即将书撕得粉碎,完全抛弃。假如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会恨不得与这种痛苦的生活作彻底决裂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佐证孔子对反思,通过反思获得新知识新思维新思想的重视。朱熹注:“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他认为温就是演绎和扩展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反思,通过对旧知识的思考得出新知识,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和方法论,将能够应对所有的新问题,就能够当老师了。

  深得孔子真传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想,儒家弟子一定是从万世师表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的话里,得出了反思反省的行为意义及价值,因此,大凡士族子弟及书香人家,普遍建了一间反省室,或三省室,每天要有一定时间钻进三省室,面壁思过,从“忠、信、学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另一种说法是早、中、晚三次反省自己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不管是从三个方面反省或者是在三个时间节点进行反省,按照“仁义礼智忠信”道德伦理要求,进行自我省思,查漏补阙,使知识素养和道德修养日益精进,达到克己复礼的目的。深受传统道德伦理教育熏陶的士大夫家族,良好家风为什么能够延续十数代数百年,得益于其子弟按照家规和传统道德要求,时常检查自己的学习,反思自己的行为。西汉名臣王吉将“言宜缓,心宜善”列为王氏家规,六字家规创造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自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王吉后人中,《二十四史》明确记载的就有36人被封为皇后,36人成为驸马,35人担任宰相。琅琊王氏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被称为“中华第一望族”。范仲淹年轻时提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写出著名的《岳阳楼记》,范氏家族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树为族规,范氏后代人才辈出,出将入相者十数人,家族名望延续十数代不衰。

  由此可知,反思思维活动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典型方式,也是孔子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思维。孔子的文化态度是“述而不作”,即注重陈述,而不进行创作创新。但注重“述”的孔子却留下了几部伟大作品,谈话集《论语》,整理《诗经》,编撰《春秋》。提出的诗歌“兴观群怨”说,影响了后世对诗歌的评价与研究; 《春秋》展现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成为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孔子的文化观点与社会思想,还来自于他对改革社会的思考。孔子时代到了春秋五霸争雄夺利,虽然战祸不断,夏商周三代延续下来的礼乐还没有完全崩坏,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孔子希望借助三代延续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使社会重新回归正轨。为达此目的,他着重做了几件事:其一,将周代礼仪树立为社会典范,“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周代继承了夏商两个时代的文化制度,周代非常美好,他非常喜欢与崇拜那个时代。传统中华文化思精髓中,蕴含着非常浓厚的怀旧主义感伤情绪,我想,主要来自于孔子对当世社会反思而产生的怀旧情绪。其二,极力宣扬“仁”,企望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思想,唤醒人的良知,规范社会秩序,使社会恢复到周代礼仪的正轨。他倡导的仁道仁爱仁义,本质就是要求人们宽厚仁爱守规矩,遵守礼仪制度。孔子这种思考是有其社会基础的,诸侯争霸,但名义上还是奉周王室命令,诸侯之间的战争还具有古代骑士精神,战争遵守必要礼仪规矩,双方出兵列阵整齐,才出战。只要将对方率兵将领打败,就取得胜利,然后收兵罢战,较少残酷追杀。以秦为代表的残酷杀戮场面,战国后期才出现。因此,《春秋》所记载的诸多战争,在现代人看来就是一场场闹剧。从《春秋》透视出来的微言大义,隐喻地批判当时社会伦理秩序的混乱与崩坏,如“祸起萧墙”、以下犯上等违反制度与礼法的行为,并包含着适当的规劝。到了战国时代,孟子虽然继承了孔子衣钵,其思想核心不再是倡导仁,不再隐喻微言大义,而是言必称王称霸,鼓励臣民诛杀暴君。明太祖朱元璋特别反感孟子诛暴君的说法,将儒家视为亚圣的孟子踢出了祭坛。其三,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将自己的思想理念,通过学生这个载体得以传播和传承。从孔子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来看,他达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目的,其言论思想得到了扩展与传播。

  孔子的文化活动及对社会改造进行的深入思考,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传承的主流,至今深刻地影响着华夏民族的社会生活。与孔子“述而不作”文化行为方式相比,他的后世嫡传弟子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观点,不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反省,即悟道。也要进行文化创造。创建了一门新兴学问,即著名的“心学”。围绕“心学”思想观点,提倡要“知行合一”,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积极付诸实践,用于改造社会。强调对社会生活的积极主动干预,并取得很大成效。当然,孔子也强调实践与行动,“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行动是最好的,只是因为传播思想活动失败,归而授学而已。民国新儒学大师也对社会进行积极而深入的思考探索,试图以儒家思想和现代文明来改造社会,如梁簌溟等学者所进行的乡村实验运动及实践,诞生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著名学者文化达人,对于唤醒民众现代意识,推进积弱积贫的传统乡村文明转化具有积极的范式意义。

  至少可知,孔子所倡导的反思文化及改造社会活动方式,无论于社会与个人的文明进步,皆具有积极的意义。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思考与反思列为学习的核心要义。思考思维活动,犹如收拾房间和整理物品。通过整理,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并组合成属于自己的新东西,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将知识储量最大化。不进行反思,搬了一大堆东西进房间,不进行整理,结果乱七八糟毫无头绪。最近网络抖音名角沈巍先生,读了很多书,仍然捡垃圾为业,就是缺乏思考与创新。这样的人知识学得再多,也就是一只每日钻书却毫无价值的书虫而已。

  反思与自省,成就了无数优秀学者,也成就了传统文化体系的构建。人们常说,政府承担的是守夜人角色。拥有知识与传统道德理想情怀的知识分子,就是民族灵魂的守护人。优秀文化学者通过不断深入思考与反省,创新与创造,方能守护社会文明的底线与良知,促成民族文化之花始终艳丽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