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以传承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勃兴

发布时间: 2019-05-27   作者: 潘年景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传统文化的勃兴,既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引领全球发展繁荣的话语体系建构之必要,也实是中华民族重拾文化自信、走向伟大复兴之必然。在中国日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让古老的东方智慧造福人类,虽然是一个极其宏大的命题,但无疑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关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而历史却往往会有些许沉重。平心而论,文化是一个很虚的概念,烟雨江南,秋风塞北,有种似有还无的味道,有时浓香似酒,有时却淡乎寡味。在人们思想观念快速变化的今天,传统文化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孤单单地飘荡在尘世间,空落而无所依傍。没有文化的历史会显得单薄,而没有历史的文化又失之虚浮。如果说历史是一幕长剧,而文化则更像长剧终结之后那一丝余音袅袅的惆怅。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实际工作生活中,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往往因主客体不同、时空条件不同,文化的内涵、外延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因而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思想认识、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器物制度等领域,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从结构上看,广义文化有二、三、四、六等层次说(物质、精神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分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分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分说),我比较赞成三层次的说法,就是:物态文化,人造器物;制度文化,各类社会规范;精神文化,精神创造、社会心理、民风民俗等。而实际上,多层的分法,也无非是对精神层面的展开和细分。所以,狭义文化则专注于精神创造,也即广义文化的第三层精神文化,实践中我们一般使用的也是狭义的居多。比如,毛泽东在《论新民主主义》中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关于语言文字与文化的辨析和启示

  第一,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从功用上看,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应用最广泛的符号系统,人人都要学习,人人都得掌握。一个人可以不识字,但得有基本的语言能力,就是会说话,才可以与人交流。这里可以延伸讲几对概念。一是“语”和“言”。在古代,语和言是有区别的。《古代汉语词典》:“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比如我们经常谈到的儒家经典《论语》,这里的“论”不是讨论的意思,而是编撰的意思,“语”就是孔子与门人及他人的谈话,《论语》是就此辑录而成的集子。《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 “语”在用作动词时读去声,是告诉之意。《论语·阳货》:“居,吾语汝。”《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二是“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从言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存在于言语之中。而言语则是运用语言的结果。 三是语言学和语文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包含语音、语义、语用几个分支。语文学则是研究古代经典主要是先秦典籍中的书面语,即汉字的形体、读音、意义等,就是传统称为“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当然,在宽泛的国学研究中,还会有章句、版本、文法、言语、考据、目录等学问。

  第二,什么是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语言的书面形式”。就文字的起源而言,世界各国的文字都经历了实物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象形文字、通用文字等演变阶段。目前学界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因为用来记事的图画,已经有了象形的表意字的痕迹。汉字是最典型的意音文字,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仓颉造字说。《易经》:“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仓颉何许人呢?他是黄帝的史官,可以参看《史记·五帝本纪》。《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

  第三,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由特定的符号传达的、在人类实践中创造的各种思想观念及社会生活和社会规范的总和。比如,哲学、文学、宗教及道德、风俗习惯等。“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无分切。”而“化”的本义,指生成、造化,《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素问》:“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二者合在一起,往往表达的是以文教化的意思,比如现在我们常用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等等。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有几条启示:一是语言、文字、文化三者是紧密关联的,语言文字构成了文明传承、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二是文字的创造和发明,使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了质的飞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是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由于其历史的源远流长、文化的博大精深、表意的多重属性,加上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使表达的主题扑朔迷离,从而使得汉语可以创造出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意境,成为世界上“鼓天下之动”的最有力量最为美丽的语言,这完全可以让我们感到自豪,增加学习民族语言的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关于文化建设的态度和原则

  忘却过去,意味着历史的背叛;循史治世,中国必有大的担当。历史潮流,浩浩汤汤。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即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个体汇聚成的磅礴力量而书写的。因而,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个体的力量,也包括自己,每个中国人都当自信自强,自觉融入历史大潮,以自信从容的姿态珍惜珍视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以积极学习的态度体会体悟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值得强调的是,怀古不是复古,而是古为今用;认同不是复归,而是传承创新;自信更不是自大,而是兼容并蓄。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必须要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科学和理性来指导。我觉得有这么几条值得关注和把握。一是把握文化发展阶段的分期及流变。传统文化(上古、中古、近古,或按朝代,或参考文学史的古代、近代、现代、当代),近代文化(1840年以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思潮基本同步),社会主义文化(建国初期、“文革”、80年代文化热、90年代至十八大,新时代)。二是把握指导文化建设的原则及重点。具体怎么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就个体学习的角度,除了经典文本表述的内容,也还可以概括下要点,比如,两为方向、双百方针、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是把握推进文化创新的态度和方法。几个层面,大概应该是“立足中国社会现实、继承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理性态度,采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传承弘扬、选择创新”的正确方法,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努力建设既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华文化沃土又吸纳世界一切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必然的,要求更是全面的,参照系必须要高,一则我们坚信,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伟大复兴,二来着眼更为长远的目标,则要努力造成一个类似于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的并能长期引领世界风骚的文化。

  总之,文化,净化人的心灵;文化,开阔人的眼界;文化,培养优雅的气度;文化,造就博大的胸怀!漫漫的历史长河说明,社会的进步不是武力的征伐,而是文明的传播,正如雨果所说,“人们仰望的,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希望我们的国人把阅读当成一种行为习惯,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自觉拥抱传统、自信传承创新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