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梦里游园是故乡——读李田清散文集《千年大院子——久安背》

发布时间: 2019-05-27   作者: 吴运坤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吴浩

  黔东南新闻网迅  有缘结识李田清,是我担任党校新晋副县级干部研修班班主任的时候。李田清在县里就是一支笔杆子,曾任县委办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县文化广电局长等。在新闻报道方面,他是县里的一枝硬笔杆。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生活,深入农村,接近群众,采写了大量的报道,为提升地方知名度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许多作品在全国全省的新闻评奖中获奖。他凭着勤奋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实绩,被选拔到黔东南日报社任副社长,随后破格评聘为正高职称。他将多年采写的优秀新闻作品汇编成《我看从江二十年》,深度阅读之,字字珠玑,篇篇精彩,感觉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思想交流,仿佛享受到了美妙的精神盛宴。

  在散文创作上,李田清也是一把好手。这不,又获他赠送散文集《千年大院子:久安背》,令人有一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之感。在这本散文集里,他将养育他的故乡描写得丰富生动,将满腔的乡愁浓墨重彩地进行了渲染,非常精彩。读罢该散文集,深感他对于人物与事件的细节描写尤为生动传神,文字功夫深厚,他的文学素养表现得淋漓尽致,文化情怀也得以充分表达。他就像一位优秀的导游,带着读者领略久安背的优美风景,听闻历史传奇,欣赏奇异珍宝,品尝美味佳肴。

  乡愁是一首嘹亮悠扬的山歌,一首在远离故乡游子心里永远吟唱不息的绵长歌曲。它既有现实的清新,亦有远古的苍凉,读之令人愁肠百结。他在文集开篇借用刘章七言诗表达离开家乡的炽烈乡愁情绪:“喜庆乔迁又自伤,辞亲路似九回肠。罗文峪口停车望,从此家乡是故乡”。远离家乡的游子只能凭栏远眺,或在心中思念曾经养育自己肉体和精神的故乡。建立在浓浓的思乡情绪之上,李田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的美好景象。村庄环境:“车进入久安背,仙境般的美景就开始养眼起来,喀斯特地貌的峰峦退到远方,层层叠叠地护卫着葱绿的田野,三三两两赶着耕牛犁田的老农,不紧不慢地穿行在如画的田野上。驻足远眺,山势逶迤,山峦莽莽,连绵不断,群山如千帆竞发,又如波涛起伏、奔腾不息。”村子状貌:“青砖黑瓦,古色古香,一色的青石板、鹅卵石小路弯弯曲曲,人们静静地坐在门前的石坎上,男人们烧着旱烟,女人们话着家常,小孩子和小狗儿逗着乐,村前的大塘里,蛙声一片。后山参天的古树,愈发衬托出村庄的古老,仿佛踏入历史的门槛…… ”面对这座秀美村庄,我们不仅踏了一道历史门槛,也走进了一曲深沉的岁月长歌中,在桃花源般亘古不变的生命节奏里,倾听悠扬的古歌情调,体验浓缩于古树古宅、铭刻于石板之上的悠远历史。

  乡愁是一幅意韵深远的水墨山水画,一幅时而清晰,时而朦胧的全景画图。因为远离,所以思念。因为情浓,所以清晰。“近乡情更怯”式忧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是一个拥有浓浓故乡情怀的游子必须面对的现实场景。事实上李田清已经感受到了浓醇的家乡情怀,于是纵笔铺叙景物,抒写对故土家园的思念。既有对故乡全景式的描绘,也在细节上的精雕细刻。既有对一段时间的悠长记忆,也有对历史长河故事片段的精彩剪影。李田清还精心描绘了久安背十二景:“国保翰林祠”“明清民居”“石板古巷”“碧池涵笏”等,白描与细刻相结合,短镜头与长焦距对照,相互映衬,如同大数据时代的记忆影像,给读者全方位展示了久安背千年大院子的历史与现实状貌。

  乡愁是一段苍凉而深沉的故事,一段包含着平常的生命轨迹,亦拥有壮怀激烈的英雄历史。久安背只是一个典型的湘乡村庄,但又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它是一座厚积了千年文明的大院子。如村前有一座“国宝”——翰林祠,占地1800多平方米,内建戏楼,是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据考证始建于宋代,系为纪念宋太常博士李世南所建,后于明朝永乐年间,清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葺。”拥有厚重历史建筑的久安背,历史上曾经不断上演的精彩故事,在这里同样上演。“全村近千户,四千余人,全为李姓,其先祖是南北朝时期南齐王朝的荡寇将军李道辩,率军进驻九凝山后,见此山清水秀,便在这里定居下来。”久安背人才辈出,除了宋朝“当朝大理寺丞李世南”,还有一代名将“冲天炮”、“馨囊济贫”的良医李元广,抗战时期衡阳师院迁入此地。这些历史名人、文化活动,又村庄的厚重历史,融合为久安背的特殊历史文化。久安背人喜欢唱戏,既演绎传统历史故事,也演绎身边的鲜活现实生活。通过唱戏活动,传承文化,也让千年大院子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乡愁还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有人说,乡愁就是妈妈在灶房里烧出的味道。看了李田清的散文,我对此深有感触。六七十年代在乡村出生成长的人,或许对食物有着更独特而深刻的记忆。他多篇分量很重的文章突出描写了家乡食品。在《童年的年味》中写:“故乡的腊月是喷香的。跨进腊月的门槛,空气中就开始弥漫着过年的气息,是那么古朴,那么绵醇,那么诱人。”“富考状元穷养猪”、“穷过日子富过年”,杀猪,吃庖汤,打掺杂野菜的粑粑,熏腊肉,磨豆腐,贴春联,穿新衣服,热闹拜年……虽处物质匮乏特殊时期,新年应有的年味儿,依然那么热烈浓醇。在集体时代,人们对自留地的依赖更为严重,自留地上的产出,也给李田清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黄豆、南瓜、花生、向日葵,青菜、芹菜、花菜、大萝卜,绘成记忆中一幅幅五彩缤纷的水彩画,如春光般温暖亲切,如阳光般和煦美妙。乡村曾经一度“红薯当家”,红薯是人们度过困难岁月的坚实保障。红薯种植,红薯粉、红薯酒,烤红薯的香味儿,李田清娓娓道来,宛若吟唱生命之歌,令人记忆犹新,阅之动容。他还专门叙写久安背的典型“湘味菜”:血浇鸭、酿豆腐、坛子菜、焖狗肉、腊鸡、霉豆腐等,每一样乡味里,都弥漫着李田清对故乡浓浓的相思。

  乡愁还是故园门口一座座小花圃,一丛丛蓬勃生长的花草树木。从花香草味里,品闻远去的家乡味,从葱郁苍翠的风景树木里,流淌着他对故乡魂牵梦绕的深情厚意。久安背是他成长的家园,也是父母亲生活和耕耘的乡土田园,还是他们的灵魂归依之所。因此,他对于此间一草一木,都牵绕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百结柔肠。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会专为故乡久安背著述一本书的原因吧。当然,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一个游子绵长的精神絮语。思念之情如长河之水,永远流淌不尽,吟唱不息。

  远去的故乡,演化成岁月中的记忆长河。他说,“故乡,是一条永远流动的河流,生命的初始,我们顺流而下,层峦叠嶂、芳草碧连、一树烟花,到最后,阅尽人事、栏杆拍遍、繁华看尽,我们必得逆流而上,到我们的生命源头去,把自己站成一块碑,相依相偎到天荒地老。”这就是他深厚人生情怀的总结,也是最深刻的乡愁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贵州阳明文化时,要求党员做到“知行合一”。在新闻报道中,在社会实践中,李田清认真践行知行合一,写出了许多优秀文章,宣传了黔东南现实人物与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现在,他又将文化视角回望过去,抒写养育自己思想和精神的故乡久安背,将一座具有浓厚湖湘气息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古老村子,展现在读者面前。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通过李田清的散文,我们知晓了湘乡大地上一座叫久安背的千年大院,它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传统人文精神的一个良好载体,更是华夏文明生长延续的一个历史缩影。久安背滋养了李田清的文化情怀,相信也能通过他的文章而名声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