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新闻网讯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丹寨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水族山村——高排。
诗意般的水族村寨
高排,一个让人倍感神秘的水族村,位于丹寨县龙泉镇东南部,是高寨水族自治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由两个自然村连片而成,大约有150多户人家。
花海
高排寨由东、西两寨连片而成。寨中的大水塘至湾田一线,是寨中分界点,以西为西寨,是蒙、潘二姓家族;以东为东寨,是王姓家族。高排地处高山顶部丘陵间的小平原上,几乎全是青瓦木房,多为吊脚楼。从西寨山咀向东望去,水族木楼鳞次栉比,连成一片,蔚为壮观,非常有气势,被称为高原上的村落。高寨是黔东南境内唯一的水族聚居村落,有其独特而厚重的民族文化。“水书”便是其一,因字形如原始社会古人类时期的最初出现的象形文字,具有深厚而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作为文化载体,“水书”几千年来一直被水族用作传承该族历史的语言文字符号,从未中断,与汉字、蒙文、维文、藏文等中国境内的民族文字一样,显示了持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延续性。“水书”的独特风格在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大家园中享有盛名,魅力弥久日新,与日俱增,以致无数学者对此研究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水族的服饰兼有侗族和苗族的风格,尤其是妇女和未婚女子,她们的头发卷束着,横插着一把梳子,看似有些古代汉人士大夫的打扮。已婚妇女穿黑色斜扣短衣,未婚女子则穿青色短衣,耳朵吊着耳环珠链,个性十足,魅力独特。水族风俗除了与汉族有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相同的节日外,还有自己习俗独特的节日……春末走访水村,一则观光赏景,二来体验着水族乡村罕见的民风民俗,往往被他们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女人服饰,还有那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所吸引,也为能有这样的民族而深感欣慰和敬佩!
清波荡漾的高排湖
高排水族祖先是共工,与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之一蚩尤同为兄弟。他们的祖辈是从中原黄河流域地区迁徙至湘赣一带,再由此进入贵州黔南和黔东南地区。据高排东寨路边一位60多岁的王姓老人说,他们在这里的王姓水族人家和对面西寨的蒙姓、潘姓水族人家先祖早些年由江西迁徙到黔南三都,此后又从三都迁徙到黔东南丹寨高排,在此居住已有好几代人了。我想,这样的大迁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转移,转至人烟罕见的疆域,扩展我华夏民族文化的声威和影响力,壮大我华夏辽阔疆域,为传播以和为贵,以善为本,以德立人的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高排水族村周围丘陵青郁,谷壑苍翠,田园披绿戴黄,或间杂成片的白色菜花,红色野花,真是春色美无涯,诗意有万千。村中的大水塘,约一亩有余,虽为人烟聚集中心地,却有源头活水来。即便久旱不雨,也清水常出。塘里无垃圾,水色洁净明澈,可观泥色,象镶嵌在寨中的一块翠玉。水中不时有鱼三三两两往来游弋,嬉戏不止。此乃东西两寨共有的金盆玉水,也为两寨人们的生活用水提供了极大方便。所以,村姑村妇常在此洗衣服,那水中倩影随洗衣搅晃着的粼粼清波,层层扩散开去,别有一番风韵,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玉镜照美人”。
从西寨沿乡村公路向西南行一里许,路旁东侧一块数亩方圆的大田里满是绯红色野草花,像一片由无数颗绯红色小星星汇聚成的美丽云块,真有法国普罗旺斯的花海诗意,周边山丘上的松林和远峰山色交相辉映,点染花海,景色如画,让人如痴如醉。
花海往西半里处,高排湖水在春风轻抚下,绿波粼粼。西北岸丘岗上半湾松林倒映水中,风光旖旎。东岸有正在修建的水上栈桥,此乃游玩闲钓好去处。如此佳境,正是神仙向往地,圣贤怡情园。若有诗仙李白在,醉翁相陪伴,来一番水上钓鱼养性,桥上饮酒闲聊,岂不痛快?
排湖下,让人所震撼的是大峡谷,向东一眼望去,两侧青峰秀崖相对峙,幽深险峻,远处数峰似乳头罗列,奇秀无比。小湖南岸的丘岗上是层层叠叠的葡萄棚,一大片接着一大片,棚里的葡萄用大铁丝牵套着小水泥柱固定,藤上刚吐露新叶,黄绿色的,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饱含着无限春意,也让高排人在国家的扶贫惠民政策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无限希望。
再往南走,与葡萄园相连的是一片青郁郁的松林。高松遮天,松枝四展如伞,林间鸟鸣声声,欢歌不止。林下阴凉怡人,清幽静美。有农家小屋三五家,隐于林间,偶有歌声传来,不觉恍惚梦入桃源,与隐士圣贤对话,顿感心境大开。此时此刻,唯有诗酒取乐,方知世上知音少。此时此刻,豁达心境,将功名权势尽抛于九霄云外。此时此刻,才知荣华富贵如烟云,会随风散去,唯有健康的身体与心境,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高排人,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以“水书”、服饰、习俗传承华夏文明,生活在处处皆美景的环境中,一派详宁和谐。他们以特别的生活习俗保护了大自然,大自然也馈赠给了他们优美的诗意环境,让他们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下去,怡然自乐。这就是我所见到的高排人和高排风景。
高排之行,让我见识大增,心境大开,也让我感慨万千!
高排,一个见证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乡村,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尊重大自然,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