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下腾风景秀 游人不思归

发布时间: 2020-06-30   作者: 刘慧桥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在天柱县石洞镇东部九龙山北,银汉坡脚下,坐落着一个风光优美,让人入迷的侗寨 ——下腾

  我的老家距下腾不远,但以前从未到过下腾,对下腾的概况只是儿时听过前辈们摆谈过,对下腾的美只是半信半疑。我只是在前天才到达下腾,经过走访、观光,才了解了下腾的历史,领略了下腾的美丽风光。

  下腾位于天柱县的西南部,距县城约30公里。这寨子现有119户435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具有原汁原味的侗家风情的自然村寨。下腾的侗语名称叫“埝藤”,因清水江支流汉寨溪环村而过,如玉带束腰般,它与村前半月形状的水田交相辉映,又因其地理位置形似瓷坛,当地人称之为“埝藤”,汉语译为“夏腾”, 解放后,当地村民更名为“下腾”。

  下腾村寨几乎是传统木瓦房,鳞次栉比,井然奥妙,极具特色。从对面山顶鸟瞰,极像一幅太极八卦图,深深吸引人的目光,让人依依不舍抬开眼球。村寨里巷道卫生干净整洁,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这个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待人友善,文明礼貌。几百年来,他们固守着一亩三分地,从不惹是生非。据村党支部书记彭开林介绍,从解放至今,这个村社会秩序良好,可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村民从未触犯党纪国法。由于这个村村民文明守纪,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引人入胜,2018年12月被省民宗委、文化旅游厅授予全省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又升格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

  下腾寨子虽然不大,但历史悠久。据民间相传,下腾最早开发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5年)。这是因为天柱高酿(当时的高酿含石洞在内)的河流盛产沙金,人们闻之即从四面八方涌入这地区淘金,因此高酿出现了淘金热。当时居住蓝田的刘姓四兄弟,为了发财,也来到了高酿淘金。其中刘姓的小兄弟来到了下腾。当他看到看到此地山清水秀,景色诱人,胜似仙境,于是从蓝田搬迁到此定居下来。随后又有其他支的刘姓、莫姓、彭姓等搬来此地定居开发。总的来说,下腾开发大概已有六百年的历史。

  下腾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个寨子从古至今,人口不多,但人才辈出。据笔者了解,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曾出现过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刘应炯,北伐名将王天培的贴身军师莫判章。1934年农历八月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萧克一部(红18师,由军团政委王震和师长龙云率领)过下腾时,刘天佑参加红军。十月,萧克的红六军团与贺龙的红二军团在铜仁印江木黄会师,后合并为红二方军。刘天佑由于才华出众,被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提拔为贺龙秘书。这个寨子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争中,涌现了一批忠心爱国的热血将士,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196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模会上,刘宗彦老师受到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改革开放后,更是人才辈出,据统计,这个村寨的青年子弟通过考试考上省内外大中专院校而走上工作岗位的就有118余人。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真可谓人才济济。

  下腾不是贫困村,村民历来较为富足。解放前,这个村村民在精心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外,还利用它丰富木材资源和水路的便利,放木排下清水江至洞庭湖做木材生意,家家吃剩有余。解放以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个村除了上交完公余粮外,家家粮仓都有存粮。在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周围的村寨因饥饿

  死了不少人,而下腾却没有人饿死。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这个村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外工作和打工,村民的生活水逐步提高。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照耀下,村民们除派青年人外出务工外抓收入外,中老年人、妇女在家经营农业和畜牧业。这些留村村民相当勤劳,他们除了精耕细作,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据统计,下腾村现有大板场180亩,果场12个,辣椒基地有80亩,西瓜基地108亩;稻田养鱼达200亩,平均亩产约100斤。水稻年总产量达20万斤以上;家家户户鸡鸭成群,猪满圈。每家屋里,液晶电视,电冰箱,液化炉,洗衣机,电脑……样样齐全,装饰得典雅大方。在下腾,村民们满面春风,洋溢着对党富民政策的感激之情和幸福生活的陶醉。

  下腾的最大特点是自然风光优美。下腾处在深山中的一个小小盆地里,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古树参天,竹林环抱,春夏繁花似锦,是天柱典型的原生态天然“氧吧”。寨前一个百亩宽的田坝,一年四季绽放着不同的色彩,春天的花,夏天的蛙、秋天的稻,冬天的雪。每个季节都有独特迷人的风景,每个季节都有亮丽诱人的色彩,让人流连忘返。

  清晨走进下腾,境界更是妙不可言。薄雾轻绕,缥缈缭绕的云雾仿佛是山村的呼吸。淡淡缓缓,丝丝缕缕地飘荡着,像一屋薄纱笼罩着美丽的山村,不时传来公鸡的鸣叫和犬吠的声音,恍若置身仙境。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色。这里周围山连着山,绿连着绿,水连着水。鸟儿在树上跳跃婉转啼鸣,鱼儿成群结队在小河中悠然游弋;农家屋顶飘着袅袅炊烟,一缕缕炊烟随山风飞舞与山谷里的晨雾交融,如云般轻盈飘逸。清风拂面,田野的花儿香味沁人脾。木楼、青山、薄雾、绿树、小河、田坝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如诗如梦。有一文人曾作词一首赞曰:“村后耸高椅,寨前缠玉带;四面青山锁田园,仿佛身世外。处处闻鸟语,时时花不败。幽谷碧水潺潺来,更疑踏仙界。”

  下腾的风雨桥是天柱县极具侗家建筑特色的桥。此桥原名为洞庙桥,始建于1932年,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桥。2009年,下腾人自筹资金30多万元在原地改木桥建石拱桥,并在桥上建风雨亭楼。风雨桥全长42米,56柱落脚,高9米,宽4米。这座桥位于青山绿水之间,远看,四阁高耸,青瓦白檐,端庄肃穆,雄伟恢宏。近看,精雕细作,书画点缀,美观逼真。桥头引桥护栏各组石雕展现的画面内容,丰富多彩,高雅别致。这座风雨桥是下腾人建筑艺术的标志,也是下腾的一块亮丽的旅游景观。

  下腾,好风、好水、好山、好景、好寨。到此旅游,悠然惬意,脚步轻盈。醉了,醉了,醉了明眸,醉了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