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碧水蓝天两汊河

发布时间: 2020-07-28   作者: 吴道科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image.png

  黔东南新闻网讯 对于30岁以上的三穗城里人,无论是土生土长还是外地来此工作并成家立业者,县城原八弓今属武笔与文笔两个居委会界河的两汊河都不陌生,2010年前县城未扩张时,这里一条是从镇远白杨溪起源流经大湾——白崇——星光——胜利——人民——高田等村的邛水河主流,与另一条邛水河上游最大支流源于魁计穿小台烈——台烈——桥头——青洞——木界——新穗相关村在此交汇,沿线接纳大大小小160条溪水河流汇聚并从此称为河的邛水河就此从这里开始,河水也由涓涓溪流集成滚滚浪涛,穿梭于黔东南崇山峻岭间,然后奔至湖南融入长江。

  河流的交汇,乡民俗称“交叉”,于是两河相交处就取名为“两汊河”,其历史源远流长,考查县志,三穗自有人居以来一直叫到现在。

  以往的两汊河,岸上4个大自然寨,磨羊垴在东岸上,主寨据属台烈河岸上,寨秧垴在西岸田坝边缘的山边,同在东岸但属邛水河岸的是保养场,同属保养场同依邛水河对面的是亚非坝上住着的十几户人家的小寨,4个自然寨相互遥望,两岸人家情亲不断,其联络或走亲访友,在我记忆当中两汊河上有一木架相通,从亚非坝直跨磨洋垴,而吉洞以下至烧巴有830省道烧巴大桥相连,在其上游,在三穗城内两座石拱桥联结东西两半城。

  那个时候的两汊河地方,人居的房子大都是木屋,寥寥的几栋民间砖房及落户保养场的凯运司汽车六连的几栋办公房窨子屋显得格外惹眼。人家户及公家办公室下是大量的农田,其中的亚非坝在黔东南是数得上名的大坝子,坝子上 ,集体责任制时,一年四季都有人在田地里劳作,春上天犁田耙田,清明过后栽植水稻,六七月份薅秧除草驱虫,到了八九月份陆续收割,随后是翻田,除部分蓄水留为育秧田外,余下的种上油菜、浆麦、老麦等冬季作物,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一幅农耕文明的牧歌在两汊河及其周边从不曾间断。在此相汇的两汊河两岸山顶处的存有600多年一文一武的双笔直冲蓝天,这对笔即表明中华传统的文治武功,又如锁钥镇着咆哮的河水使其温顺造福沿岸生灵。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开始悄然起变,田还是那几丘田,土还是那几块土,但耕种不再如集体,田野上的人不再日出一哄而作、日落一哄而息,各家各户自行安排,种植的作物也不仅仅是主食,往往兼杂种时令蔬菜、瓜果,有的干脆种上经果林,这种因时代变、生活花样繁多带来的生产方式也多种多样不足为奇,但有一点,那时的两汊河地区基本上自然生成,原始的河床、原始的河岸,虽有部分人栽的防洪树,但大都是自然生长的河边植物,不过,那时的水生动物用来藏身的地方因天然保障系数大,石头缝、树兜及河岸水生植物根系里到处可躲避天敌,而且在自然形成的大水河塘里到夏天阳光下常见大片大片的成群鱼类结伴悠闲漂流场景甚为壮观。

  现在又与农村改革开放更是大不相同,两汊河地带可以说翻了天覆了地,一条从县城连接该县南部山区乡镇是一条宽敞的以我家乡“美敏”命名直至三黎高速公路三穗南站并以此连通凯里、贵阳、广西即大江南北国内国外的美敏大道,两旁过去的大片良田已被高楼大厦及工业园区所覆盖,脱贫攻坚异地搬迁户进城增加县城大量的人气,为适应中心城镇发展,河堤已用水泥浆依设计者思路打造成滨河大道,如今,机器的轰鸣声代替了过去人翻牛叫声,两旁精心雕砌的凉亭、景观花及其他植物吸引着大量的有闲人,他们三三两两域私聊或垂钓,不到夜深人静人头攒动,置身其间河风吹拂下杨柳招展,桂花飘叠,香樟撑起伞状顶避雨避阳,而到夜晚,两汊河上的彩虹桥熠熠生辉,与美敏大道两旁流光溢彩的景观文笔山上的七级气象塔彩射灯相互呼应,两汊河,正以全新姿态奏响着古老大地顺应时代发展生生不息的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