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旅游让非遗更加精彩—— 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走笔

发布时间: 2020-10-20   作者: 涂林念 黄晓海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image.png

  游客在参观非遗展品

  10月17日至25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州、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丹寨县万达小镇举行。该项活动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非遗主题活动,并永久落户丹寨。

  “云上丹寨,非遗之乡”名副其实。拥有7项国家级、24项省级、100余项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丹寨,被誉为“中国蜡染艺术之乡”“中国鸟笼之乡”“中国古法造纸之乡”。近年来,这里兴起了体验游、研学游、村寨游等非遗旅游新模式,“看风景”与“玩非遗”“品文化”相结合,备受游客青睐,也助推了丹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体验游 游客添趣群众增收

  丹寨是苗族蜡染技艺申报地,主要流行蜡染。2006年5月,苗族蜡染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扬武镇基加村90后苗族姑娘张义苹,自小跟着母亲张秀芬学习蜡染,热爱绘画的她在点蜡方面格外有天赋,做出的蜡染产品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苗族群众制作的蜡染多是自用。即便掌握精湛的蜡染技艺,年轻的姑娘们也没有把蜡染作为立身之本,而是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谋生,张义苹也如此。

  随着丹寨旅游产业的发展,来丹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游客们看到了蜡染,爱上了蜡染,喜欢上了这门有着2500年历史的技艺。人气的提升,让苗家人看到了商机。2014年,张秀芬和几名妇女一起在基加村成立了蜡染合作社,开山门,迎贵客。

  就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有了出路,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张义苹毅然回到家乡和母亲一起创业,成立了蜡染工坊。2015年,她把蜡染工坊从偏远的基加村搬到了离县城较近的旅游景点卡拉村。今年6月,她再次把工坊搬迁到了卡拉旅游广场,规模从100平米扩大到了1000多平米,带动当地100多名妇女脱贫。

  张义苹说,工坊的发展离不开“体验”。

  到卡拉后,联系张义苹前来体验蜡染技艺的旅行社越来越多。张义苹回忆,最多的一天来了500人。

  新搬迁后的工坊有了足够的空间,张义苹做了功能区分,布置了专门的展览区,有纺纱机,有织布机,有苗族蜡染的简介,有非遗传承人的展示,还有从村里收集的老蜡染布等等。游客能在展览区了解蜡染的历史以及制作流程。

  一楼的体验区,有长长的桌子摆放在宽敞明亮的房间,游客能在这里舒适地体验,画娘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游客更好完成蜡染作品。

  张义苹说,现在的场地可以同时接待200多人。她估算,大约有三成收入来自体验。

  体验还能带动产品的销售。游客通过参观、体验增加了对蜡染的了解,通常会购买一些产品带走。

  而同样的温情,也常常发生在丹寨华阳茶业推出的体验项目中。

  2017年,华阳茶业在丹寨小镇开业之初即入驻,茶馆门口的两口炒茶铁锅总能吸引很多游客。游客可以到茶园采茶,也可以到店里亲手做茶,这样的模式备受欢迎。

  在华阳茶业总经理杨梅的印象里,一家人一起上山采茶、做茶的画面最让她感到温暖。父母带着孩子,情侣相执携手的比较多,很多人在体验中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

  杨梅介绍,体验能增进游客对制茶工艺的了解,增强对“品茶”的兴趣,从而带动茶叶的销售。

  研学游 寓教于乐让非遗走得更远

  研学实践教育是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共同推动落实的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火热活动。非遗项目众多的丹寨受到诸多研学团队的青睐。

  10月11日,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举办的研习班开班,来自广西、云南、广东、四川、湖南等地共50名学员在这里学习半个月。

  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金枝带着他的6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习,他的学生蔡星、岳可欣对每一堂课都非常认真,课后还会主动向画娘请教。

  学员们吃住在宁航,从认识纹样开始学起,到点蜡技巧、制作蓝靛、染布、去蜡、定色……课程主要为实操。画娘们兼任“老师”,把她们几十年的经验倾囊教授给学员。画娘杨乃金说:“认真学完这半个月,他们就能独立完成蜡染的全部工序了。”

  宁航蜡染董事长宁曼丽介绍,2019年到宁航参加研学和培训的人员有18000余人。

  卡拉鸟笼合作社也常常迎来研习的团队,有大学生,有中学生,更多的是小学生。鸟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秋为大家授课,从分享鸟笼与卡拉的故事,到亲手示范削笼丝、做手把,再到指导学生们上手做,一次研习通常要三四个小时。有的孩子为这门手艺所吸引,还会请老师“开小灶”,做一些工艺复杂的鸟笼。

  看到大家喜欢学习鸟笼制作技艺,王秋很开心:“起码不用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同时我们村里也能增加不少收入。”

  丹寨万达小镇里的“纸会唱歌”小院也备受研学者的欢迎,这里教授古法造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玉华给大家介绍古法造纸的流程和工艺,有趣的讲解,生动的语言,大大提升学员对古法造纸的兴趣。

  村寨游 亲近非遗让旅行更有意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人的智慧。丹寨住着苗族、水族、汉族等各族群众,千百年来,他们纺布织衣,点蜡为画,能歌善舞,住着吊脚楼,跳着锦鸡舞,扬着竹芦笙,喝着红酸汤……他们在大山深处用独特的方式延续着生命和历史。他们的服饰是非遗,他们的房屋是景色,群山起伏,云雾缭绕……美丽的丹寨,曾躲在深闺人未识。

  而现在,道路通村了,旅游发展了,到寨子里旅游的人多了,群众的眼界也开阔了。“蜡染之乡”排莫村村民张世秀成立了蜡染合作社,开通了互联网,把房屋改成了民宿,用微信接订单、接旅游团队,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张世秀说:“很多城里人喜欢到农村旅游,看看山里的风景,尝尝村里的井水,想看蜡染、想看梯田、想吃乡间小野菜的人从不惧怕山高路远。”

  排莫村海拔相对较高,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蜡染技艺更是名扬中外。尽管村寨离县城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常有游客到村里旅游、吃农家菜,购买蜡染产品。

  张世秀家没有菜单,不是服务意识不强,而是为了应时而为,只做应季的菜肴。山东游客陈硕喝了一碗丹寨本地以辣椒为原料制作的酸汤,咂巴着嘴:“有一点点辣,但很新鲜,以前没有喝过。旅游就是为了体验新奇的事物。”离开时,陈硕还买了几张蜡染桌旗,要带回去送给朋友。

  与排莫一样深受游客喜欢的村寨,还有石桥村。这里以古法造纸闻名。

  村民用构树皮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纸张,被称之为“皮纸”。其实很久以前,石桥的纸张就远销全国各地,其中最出名的产品是能用于修复古籍的“迎春纸”。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造纸技艺,如今已掌握160多种纸张的做法。自己办起了合作社,还被选为石桥村的支书。

  石桥保存了古法造纸的技艺,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进村旅游。村里的“纸街”保留了原始的样子,陈旧的木楼建在纸街两边,房屋相向而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民门把一楼改成了店铺,摆放一些与皮纸有关的产品,放上体验纸张所使用的工具。有人要来购买产品或做体验时,村民就放下手中的营生前来接待。没有游客的时候,他们照旧过着自己的日子,农忙种地,农闲造纸。

  王兴武还开了家民宿接待游客吃住,他常常担任导游,向游客讲解石桥古法造纸的历史。

  离纸街不远处有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桥,是该村名字的由来,与石桥隔路相望的是大崖脚,这也是石桥有名的风景点,大崖脚山体倾斜,为在山崖脚下制作纸张的村民遮风挡雨。王兴武说,石桥最初迁徙到来的村民就在大崖脚造纸。

  石桥还有一处有名的景点是“穿洞”,水从山洞中潺潺而出,清澈透明,洞中冬暖夏凉。村民从山中采来花草,供体验的游客制作花草纸。

  北京游客刘丹带着爱人一起到丹寨游玩,原计划半天的形成,足足延长到两天,体验了蜡染、制作了鸟笼,还到石桥学习了古法造纸,每到一处,能体验、能学习的旅游模式让刘丹感到很开心。

  今年9月12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全国社会扶贫“2020丹寨论坛”表示,万达将通过新的5年旅游产业捐赠投资,将丹寨打造成中国全域旅游典范县。相信丹寨在未来五年一定会给游客更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丹寨值得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