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黎平翘街:一根担风雨的扁担

发布时间: 2020-10-20   作者: 那志奎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游客在翘街参观

  朋友,你知道翘街吗?不妨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听听它的声音。

  黎平县城关翘街,全长800余米。若步履匆匆,听听小巷胡同的喧哗,10分钟足矣;若浮光掠影,听听街头巷尾的闲谈,20分钟足矣;若漫步徜徉,听听白墙黑瓦的风雨,40分钟足矣。当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私心杂念,真正拥入翘街怀抱,聆听它600多年的历史呼唤,需要一天、一月、一年,甚至一辈子。

  翘街,观其形,中间低、两头高,像一根翘起的木扁担。多少年来,黎平无数先贤就是踩着这条街跋山涉水,走向了人生出彩的舞台。黎平府开科第一进士龙起雷,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踏入京城,参加殿试。平地一声惊雷起,侗乡自此出进士。在江西清江任知县时,洪水来犯,百姓饥寒交迫。他顶着被革职问罪的风险,果断向当地驻军、道台、大户借粮,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梅友月,看到家乡人民运送军粮到荆州、郧阳等地,路途艰辛,加上严寒酷暑,死者甚多。他大胆上奏疏,反映征徭艰苦,要求豁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朝廷免除了黎平、锦屏等地远道运送军粮的徭役。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朱万年,在招降朝廷叛军时,身为山东莱州知府的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知叛军诈降后,命城内守军向叛军开炮,自己则惨遭杀害。用生命演绎了一曲“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的英雄壮歌。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何腾蛟,用自己的忠贞和一腔热血,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南明王朝。用生命诠释了 “吾头可断,心可剖,欲降不能!”的英雄气概。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胡长新,一生淡泊名利,博学笃行。不畏路途遥远,赴古州(今榕江县)向西南巨儒郑珍求教。郑珍勉励他做学问要像黎平人栽树那样,要久久为功,不要急功近利。他一生谨遵先生教诲,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紧跟先贤的脚步,在翘街行走。会无形间有一根扁担“砰”一声落到你的肩上。你不能低头,更不能拈轻怕重。因为翘街有一种精神特质叫勇于担当,有一种文化基因叫为民解忧。有无数双先贤的眼睛盯着你,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负重前行,才担得起不负人民的重担。

  翘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景区,红色永远是它的主色调。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红军广场、红军干部休养连住址、毛泽东同志住址等革命遗址散布在这条街的各个角落。它们像一个个红军战士,为我们讲述一段段长征的峥嵘岁月。血战湘江后,迷途中,士气低落、疲惫不堪的红军队伍在翘街得到了及时的休整。朴实善良的侗乡人民打开城门欢迎红军入城。男女老少举着火把,连夜为红军舂米,成百上千个碓日夜运作,“咯吱——砰——-,咯吱——砰——”的声音响彻云霄。成百上千根木扁担“咯吱——咯吱——”地挑着军需物资来回奔波。一串串脚步印在石板上,一滴滴汗珠落到泥土里……

  追随红军的脚步,在翘街行走,依旧能听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时代呼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有无数双红军战士的眼睛盯着你,只有俯下身子,做一根像翘街一样的扁担。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担子担起来,不惧风雨来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