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初游岜沙

发布时间: 2020-12-22   作者: 蒋映辉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久闻岜沙大名,今日始成行。这个位于黔东南从江县境内的神秘村落,我向往已久。

  九点多钟,车抵岜沙。

  正值国庆黄金周期间。正遇上了第三拨客人进寨。 赶上了民俗表演的正点时间。牛头,火枪,芦笙装饰的大门,算得上新颖,别致 。迎宾的岜沙汉子,最引人注目。头顶“户棍”(四周剃光,脑顶长发挽成圆髻)。身穿蓝紫色紧身短袖无领对襟家织布衣,直筒大管裤。腰配精美绣花荷包及短腰刀。肩抗火枪(原始火铳)。手携芦笙或芒筒(一种大竹筒制吹奏乐器), 留有明显的历史遗风。敬酒的女子,装饰也独具特色。长发盘绕,近额高耸偏髻,木梳相簪。多圈式银项圈。银手镯。配彩袖百褶边幅,和花块胸兜的深紫色家织布对襟衣裙,紧身裤花套绑腿,与别处大不一样。

  参观开始。身着时尚汉装,秀发长披的导游小姐,把我们领上了公路上边的一条通向密林的山间小道。她指着远处高峰上的一簇头发似的密林,和峰下的几处密集错落的木屋群落对我们介绍说,岜沙是一个仅5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的苗族村落。由五个自然团组成。分别是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寨。这里虽然离县城只有7.5公里,却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箐深林密,榛莽丛生。从前不通公路的时候,只有崎岖鸟道与外界相通。外人不易发现。岜沙人自称是蚩尤的后代,九黎部落的遗民。因战乱和民族压迫,长途跋涉,溯都柳江而上,辗转迁徙,隐居于此。过着劫后余生,封闭保守的世外桃源生活。别的地方立寨,一般都在依山傍水的河谷山脚之地。而岜沙人立寨,却在半坡山顶之上。依山起屋,层叠而上,居高临下,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继续前行。进入公路内侧一座低矮起伏的斜坡密林中。树荫浓密,古树参天。一抱大的古松、古枫,及香樟树,比比皆是。枝柯横蔽,光影斑驳,翠色逼人。一片幽深宁静。行走在铺满松针落叶的林间小道上,导游小姐指着沿路的一些挂着木牌标志的代表性树木,驻足向我们一一作了介绍。

  走出山坡,去参观民居。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板古道,我们走入寨中。家织印染。石碓舂米。火塘吊锅。上千年的原始生活方式,在这里依然延续。时光在这里打了结,放缓了脚步。唯一一栋光鲜漂亮的木楼是民俗展览室。许多民俗生活图片来不及细看。导游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几幅葬俗图片。一片森林中,一些男子在伐木。刚砍倒的生杉树做成的简易棺木,装着的是一个新装入殓的男子。导游告诉我们说,死者是个青年人。其生命树尚未成材。棺材用的是他父亲的生命树。岜沙葬俗:人死当天埋。不信阴阳,不择日子。朝死晚埋,夜死晨埋。不超过24小时。尸体用竹篾捆绑七道,青布包裹,用家中禾晾上的第三根横杆抬往墓地。由鬼师念经超度,主持简单葬仪。

  最有特色的,当属谷仓和禾晾群。分立在青石板大道两旁。与住屋分开,相隔一定的距离。谷仓多为吊脚单间小屋,架梯而上。禾晾是晒禾架。两柱连横杆。宽近两丈,高达两层楼。盖简陋的木皮小顶。雨淋日晒,已见浓浓的岁月沧桑。秋收时节,一排排玉米棒和糯禾把,悬挂在横杆上。金光闪闪,秋阳熠熠,蔚为大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粮食晒好后,再收入仓中保存。现在粮食已收仓,空留晾禾架。并无偷盗之虞。导游告诉我们说,这样的建筑布局,主要是为了防火。体现了岜沙人的聪明智慧。

  走过古仓禾晾,我们来到了太阳坡。一座面朝东方,古树参天的陡峻斜坡。有羊肠小道蛇行而上。一伙持枪汉子,和一群盛装姑娘,正在列队表演。面朝东方,神色端肃。枪声三响,芦笙高奏。队伍徐徐往山顶退行,拉开长蛇般的阵势。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岜沙人祭太阳的仪式。万物生长靠太阳。岜沙人视太阳为庇佑一切的神圣。每逢重大节日活动,进入芦笙堂之前,岜沙人必先面向东方,祭拜太阳,祈求平安吉祥。

  随队伍退行到太阳坡顶,进入岜沙人的神圣场所——芦笙堂。这是岜沙人祭祀祖先,举行重大节日庆典的地方。他们的祖先就是古树。一个宽阔的土坪,四周古树环抱,当中落叶满地。气氛森然。导游告诉我们,举行重大节日庆典的时候,第一项活动就是祭拜古树,祈祷祖先的灵魂保佑寨子吉祥平安。今天没有这样的仪式。但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民俗表演,可开眼界。枪手舞。芦笙芒筒舞。抱瓮(酒坛)舞。木牛对撞舞……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粗犷豪放,野性十足。令人大开眼界。虽为专家编排,却也见出民族特性。让人仿佛置身于原始野蛮的部落。其中的婚嫁仪式表演十分独特有趣。简简单单的一行队伍。盛装斗笠的新娘。两个精壮的汉子,两根竹杠作轿(一根肩上,一根手上),肩扛手抬,就把新娘抬了来,胡乱拉一位游客做新郎。散糯米饭包讨彩。游客纷纷抛掷彩礼。祝“夫妻”白头偕老。

  参观结束,游客散去。导游美丽的倩影,已隐入人流中,不可再见。岜沙一游,让我看到了历史,看到了文化,触摸到了一个苦难的民族,灵魂深处的隐秘。它把我以前读过和了解到的历史,传说,神话,和眼前的现实,一一对接起来。岜沙的确是一块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一座不可再得的生态博物馆。无比珍贵!具有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它里面隐藏着的许多文化之谜,等待着有心人的破译。匆匆一游,收获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