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热闹的竹寨歌场

发布时间: 2021-02-08   作者: 刘燕成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竹寨歌场地处 天柱县竹林镇镇政府所在地竹林村,因竹林村自然寨竹寨而得名,距天柱县城45公里,为“湘黔四十八寨”最古老的歌场之一,与龙凤山歌场为姊妹歌场,相传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来自湖南省靖州县、会同县和贵州省锦屏县、天柱县等地的湘黔群众,数以万计,齐聚竹寨歌场“赶大戊”(赶歌场)。自当日上午8时始,竹寨歌场里人山人海,歌声沸腾,一直持续至日落时分。传唱于湘黔四十八寨的《流离歌》里有歌词说:当初古人杨武王,武王手内开歌场。武王留下这条路,如今才得这团齐。由此而知,赶歌场是有很早的历史的。自古以来,湘黔四十八寨的苗侗人民,赶大戊这一天是不事耕作的,用来玩山对歌。这恰恰是禾苗插青的时候,为了去赶大戊,一大早,吃过早饭,左邻右舍,上村下寨,纷纷相互吆喝着,结伴同行。这一天,湘黔边境上的小伙子们、姑娘们,脚下像抹了油似的,走得飞快。这些年轻人,打扮了一整个早上。只见姑娘们个个都头发洗梳得亮亮的,顺顺的,长发间系着红头绳,是自己染的红线。洁白的麻腰带也是自家织的,系在腰上,那柔软的曲线,秋波一般,一浪一浪地荡漾着。小伙子们的棒布衣,看起来虽然老土了些,但却是很有精神的,整整齐齐地把衣服扣到了领,看上去,脸蛋儿更是堂堂正正的了。这一天,家底厚实人家的子女,是要在耳上、脖子上、手上,戴了那精美首饰去赶大戊的。当然,到了歌场里,是没有贫富界线的,别人看中的,是歌场里的你有没有一副好嗓子,会不会对歌。赶大戊的歌场里,男人为郎,女人为娇,同性间不对歌,同寨人之间也不对歌,要么郎娇对唱,要么不同寨子之间的人对唱,唱出了输赢方才罢场。

  竹寨歌场古树茂密,凉亭幽幽,山鸟成群。从湖南通往贵州的湘黔古盐道穿过歌场中央,沿龙凤山直达清水江畔的远口古镇。作家苗娃在《母亲的竹寨》一文里有这样描写:竹寨因竹而得名。只见那漫岭苍翠的竹,满山满谷遍地疯长,染得山梁和湾谷若翠玉般浓绿。木楼成了绿竹的点缀物,自寨头,蔓延到寨脚,若隐若现,仿佛是仙界一般。这写的就是竹寨歌场的美景。

  自本世纪初,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竹林村村支两委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复兴竹寨歌场昔日圣境,耗资30余万元新建了歌场戏台、凉亭等基础设施,发动当地群众投工投劳1万余个新修了歌场里的林间小径,将歌场打造成了周边群众避暑纳凉的最佳去处。如今,竹寨歌场已是“湘黔四十八寨”歌节里最为热闹的歌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