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苗乡侗寨的酿酒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3-15   作者: 吴道科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酒作为一种饮品,传说自杜康以来一直不断,而且充盈了人们的生活,不管哪个民族,也不论哪个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始终看好,大的不说,具体一点,就说小而言,生活在黔东南苗乡侗寨的我对酒就有许多的切身体会,而且从出生到于今奔六的人,说起酒,特别是自酿酒记忆深深。

  我读小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和中期,那时开始记事,当时实行一大二公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作物产出低,劳动力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口朝黄泥背朝天,尽管如此,生活还是十分艰辛,对于粮食安排为生计第一要务,手中的粮食紧把细捏,一点也不能浪费,在那样的年代,苗乡侗寨的成年人男女都有点奢望,盼有口酒喝,一是解馋,二是舒筋活血解困,三是招待客人有面子。那个时节,主粮治酒有困难,人们便打起杂粮的主意,在自家自留地产出和集体分的杂粮上如红苕、洋芋等另眼相看,这些食材除了平时解决人的吃食补充及养家禽家畜之需,再就是弄来酿点酒。具体操作是把苕或洋芋洗净蒸煮熟,待冷却后用特制酒曲拌匀,装入木桶或陶瓷坛中密封发酵,至少十五天后再将发酵的酒糟适量装入灶上大锅,罩上酒甑,盖上大锅,甑与锅周围用糠封密不透气,锅内装满冷水,然后开始在灶里加柴火烧,这柴有讲究,楠木即香樟气味芳香冲淡酒度绝对不能当烤酒柴,其他柴质可用,烤酒烧的火,开始时火大些,酒糟沸腾了水汽遇装水的大锅锅底冷热交加凝成水酒了,见有酒从甑中糟子里流出滴入盛酒坛便开始文火慢烧,此时注意的是酒甑上大锅的水,一旦烫到人手摸不得就得换一锅水,接着烤第二锅,一般农家接的酒,主要为头锅和二锅,三锅以后酒味淡了,许多家庭拿来酿食用醋。这种酒,苕当母体的出酒率高点,达到百分之三十多,洋芋酒要差些,而且洋芋酒口感较差不太被人看重,有的家庭较富裕,在酒胚子里加少些包谷,那就是上了一个台阶了,“我这酒加有包谷做的!”洋溢着一脸的自得,如果掺米进去,除了招待贵客,那更是炫耀的资本。那个时候,我等小朋友在学校也有勤工俭学,拾谷穗麦穗、麻粟子之类有奖励,除了学习用铅笔、作业本等,再就是酒票,值得重提的酒票了不得,拿回家大人喜欢得不得了。

  到了改革开放,也就是我读中学,引进了新的粮食品种,产量一下子上了许多,特别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推广,粮食产量猛增,苗乡侗寨在党的政策下和科技猛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包谷酿制的酒已成家常便饭,米酒甚至糯米酿制的酒也在许多人家盛着,那时节及以后,老人们的日子过得是有滋有味,每天晩上能喝上二两那是一个眉开眼笑了得,平时严谨的老人们在自酿且是高档粮食煮出的酒的作用下变得十分的慈祥,眼中盈溢满是对生活的知足当中放出异样于子女的关爱,家里往往因有高档粮食酒充满着欢歌笑语。

  苗乡侗寨人家自酿酒看起来就乡下人家事,但细琢磨却是一个时代我们这个民族各个家庭情形的缩影,说白了,我家乡家家户户的自酿酒是笔者所居山乡人家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