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社饭苦 社饭香

发布时间: 2021-03-20   作者: 潘宗旭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吴敏

  

  二月二,笑春风;龙抬头,社饭香。春来农事忙,又到了踏青、赶社、耕种的日子,我不禁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的社饭来。小时候吃社饭的事情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儿时的农村,一进入二月,家家户户就开始了春耕春种。男人们拿出存放了一年的耙和犁,仔细地检查、修补、打磨,看着关在圈舍里悠闲地反刍的耕牛,会心地笑了。女人们也不闲着,三三两两,呼朋唤友,带上崽儿,在田埂、溪坎、林边寻找着野菜美味,准备拿回家去花样翻新的做起来吃。

  在农村,每年的春天,就是最热闹的开始。

  每当这时候,一大早母亲就走在田埂上寻找一种叫作蒿菜的植物,说是要拿回来做社饭用,已经有小半篮子了,鲜嫩的蒿菜在篮子里随着母亲的走动而东摇西晃,显得急切而期待。不大一会儿,母亲回来了,带回来丰硕的成果,只见菜篮子里,除了蒿菜,还有马葱、蒲公英。听母亲说,马葱这东西很难找,幸亏她晓得一处马葱生长的“老窝”,先人一步采了回来。我一看,马葱这种野菜就像葱的样子,因为长在野外,叶子显得细长而充满韧性,颜色绿中带白,确实不常见,但和蒿菜一样却是做社饭必不可少的配料。

  社饭是黔东南三穗、天柱一带苗族侗族同胞的传统特色美食。从旧历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过社”,做社饭,是给土地菩萨用的,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运祥和,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传统美食文化,常吃常新。

  有了蒿菜和马葱,母亲再把过年前打出来的黏米倒出来一些,有十来斤左右的样子,盛在盆里,加水浸泡着,然后就把蒿菜和马葱拿去处理。我们兄妹跟在后面,母亲把蒿菜倒出来,一根一根的挑选,把老叶和黄叶去掉,留下新叶和顶部的嫩叶,我们也跟着照做,这是母亲教给我们的生活经验,不容丢失。把蒿菜和马葱择洗干净后,就没有我们的事了,母亲只叫我们看着,打打下手,她就开始了做社饭的繁琐过程。

  在农村,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社饭的做法,家乡的社饭就别具一格。按照我们那儿的传统,母亲把做社饭的“五大件”(黏米、腊肉、蒿菜、马葱、花生)一一准备好:黏米提前浸泡半小时,腊肉切丁,蒿菜和马葱剁粹,花生备用。只见母亲烧热一锅菜籽油,把花生炸脆后,就把多余的油舀出来,然后把切成丁的腊肉倒入铁锅里炒香,最后接着炒蒿菜。蒿菜在油炒前先剁碎淘洗,再捏成团挤净水,去掉苦味,做出来的社饭才有蒿香。这一切都准备好后,再把黏米、腊肉、蒿菜、马葱、花生倒在一个大的容器里,加入适量的盐,拌和均匀才上蒸笼蒸熟。

  守着架在老灶上的蒸笼,我和弟妹们轮换着给灶坑里小心地添加着干柴,也增加着我们的年轮,还有母亲一年年增多的皱纹。但是,母亲做的社饭很香,我们吃着母亲做的社饭长大,一天天拥有了丰富的人生。

  小时候物资匮乏,生活不易,但也因为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吃到的社饭全是原生态的大米、花生,自家圈养的猪肉,生长在大自然的野菜。不像现在,好多都是反季节蔬菜大棚、工厂化养殖场,生产出来的粮食、肉食,早已没有了母亲做的那种常吃常新的感觉了。

  现在,吃着从市场上买回来的社饭,已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