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家有杉木林

发布时间: 2021-03-20   作者: 杨文凭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吴敏

  

  家有杉木林大年初一,父亲早早把我叫醒,趁我春节回家有空,带我去自家的杉树林看看。

  20岁出门,漂泊在外15年,久居他乡,有了妻女,我早习惯了城市生活,已多年不关心老家的事了。我知道,父亲年事渐高,终究挡不住岁月的风吹雨打,要把老家的基业交给我了。

  杉树是一种在山野人工栽培的常绿树种。故乡黔东南锦屏县以出产杉木著称,被誉为“杉乡”,已有五百多年林业发展史。

  父亲对杉树有一种独特的情感。父亲初中毕业返乡务农后,就学会了植树造林、砍伐杉木,还通过承包、销售杉木脱了贫,盖起了一栋三层的砖瓦吊脚楼,买了录像机、彩电等现代化家电,送我们兄妹走进了课堂,接受现代文化知识教育。

  新年的暖阳,飘入苗寨,轻抚山川。

  走着,走着,一片葱绿的杉木林便渐渐跃入眼帘,长在那片绵延起伏的丘陵里,繁荣茂密,波峰突起,绿浪涌动。

  我穿过高速路下的涵洞,进入了林区,沿路长满了荆棘杂草,父亲一边用柴刀开路,一边不断念叨:待会你一定要记好界限,以免日后搞不清楚,不小心砍了人家的树,或被别人占了地!

  我们轻轻迈入绿浪的裙角,那密密麻麻的杉木林阵,一排排横成行,一列列纵成线,宛如国庆阅兵方阵,严整威武,气势磅礴。每棵树都像一把收折了的绿伞,将树干裹得严严实实,形体伟岸,气宇轩昂。

  多年没来杉树林了,当年的幼苗已成林,成年的变得更粗壮了,看着宏阔如洋的绿涛,我震惊万分,是谁挥笔在这方天地勾绘了神韵呀?原来,不管我们走到哪漂到哪,在故乡那无边的林海中,一棵棵杉树悄然茁壮成长,静静的守卫苗寨,绿化家园,美丽高原。

  走了半里地,便出现一条十多厘米深的长沟,父亲指着沟说,看好了,这就是界线,长在这边的树都是我们家的,那边都是别人家的,你连一片树叶都不能动。沿着沟,往上爬两三分钟,父亲用手拨开枯草,便露出一块宛若从土里生长出来的青石,原来这就是界碑。

  走到一棵很粗的杉树下,父亲拉我,索性靠着树坐下,聊起了天。

  父亲说,爷爷奶奶他们那一辈,都没属于自己的土地,靠租地主家的地过日子,每天马不停蹄地操劳,大半的收成都给了人家,还经常吃不饱饭,只能住一栋矮小的小木屋。这块林地最初是一个地主家的,全国解放后归了村集体,上世纪80年代初分配给了我们家,直到现在。

  就在我出生不久时,爷爷也曾带着我父亲来到这里,把这块地亲自交给他,要求子孙们照看好这片林地,生机勃发,万古长青。

  父亲咳嗽了一下,说,你知道吗,我们现在背靠的这棵树就是在你出生那年栽的,本来计划等你结婚时,就把它砍下来打成家具,想不到你却凭自己的努力,在省城买了房,用了现代化的家具,看来再也用不上杉木打造的家具了。

  前几年,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县要结束没有一条高速的历史,工作人员进行勘察、规划好线路后,需占用我家三分之一的林地。父母无比心疼,万般不舍,但又不能不支持这项当地史无前例、功在千秋的重大惠民工程,只好出让了林地。那条穿过苗乡侗寨的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当日,父亲站在山冈上,看着奔驰在山间的车流,内心无比欣慰,自家的杉木虽减少了几成,家乡却告别了闭塞落后,很值!

  故乡的杉木,留住了乡愁,也见证了岁月的荣辱。

  五百多年前,故乡杉木业贸易发展和鼎盛,各省的木商蜂拥而至,相应产生了大量表示山林权属买卖、佃让管理、家产传承的林业契约,被称为“锦屏文书”。“锦屏文书”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见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稀有性、典型性、民族性,是经济、历史、法律等学科的历史文献,引起牛津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地学者的重视。

  这些年,家乡已召开了多届“锦屏文书学术研讨会”,占地面积近七千平方米、高四十九米多的锦屏文书特藏馆拔地而起,使杉木文化得到传承与光大,杉木的故事将代代相传。

  大年初一,父亲早早把我叫醒,趁我春节回家有空,带我去自家的杉树林看看。

  20岁出门,漂泊在外15年,久居他乡,有了妻女,我早习惯了城市生活,已多年不关心老家的事了。我知道,父亲年事渐高,终究挡不住岁月的风吹雨打,要把老家的基业交给我了。

  杉树是一种在山野人工栽培的常绿树种。故乡黔东南锦屏县以出产杉木著称,被誉为“杉乡”,已有五百多年林业发展史。

  父亲对杉树有一种独特的情感。父亲初中毕业返乡务农后,就学会了植树造林、砍伐杉木,还通过承包、销售杉木脱了贫,盖起了一栋三层的砖瓦吊脚楼,买了录像机、彩电等现代化家电,送我们兄妹走进了课堂,接受现代文化知识教育。

  新年的暖阳,飘入苗寨,轻抚山川。

  走着,走着,一片葱绿的杉木林便渐渐跃入眼帘,长在那片绵延起伏的丘陵里,繁荣茂密,波峰突起,绿浪涌动。

  我穿过高速路下的涵洞,进入了林区,沿路长满了荆棘杂草,父亲一边用柴刀开路,一边不断念叨:待会你一定要记好界限,以免日后搞不清楚,不小心砍了人家的树,或被别人占了地!

  我们轻轻迈入绿浪的裙角,那密密麻麻的杉木林阵,一排排横成行,一列列纵成线,宛如国庆阅兵方阵,严整威武,气势磅礴。每棵树都像一把收折了的绿伞,将树干裹得严严实实,形体伟岸,气宇轩昂。

  多年没来杉树林了,当年的幼苗已成林,成年的变得更粗壮了,看着宏阔如洋的绿涛,我震惊万分,是谁挥笔在这方天地勾绘了神韵呀?原来,不管我们走到哪漂到哪,在故乡那无边的林海中,一棵棵杉树悄然茁壮成长,静静的守卫苗寨,绿化家园,美丽高原。

  走了半里地,便出现一条十多厘米深的长沟,父亲指着沟说,看好了,这就是界线,长在这边的树都是我们家的,那边都是别人家的,你连一片树叶都不能动。沿着沟,往上爬两三分钟,父亲用手拨开枯草,便露出一块宛若从土里生长出来的青石,原来这就是界碑。

  走到一棵很粗的杉树下,父亲拉我,索性靠着树坐下,聊起了天。

  父亲说,爷爷奶奶他们那一辈,都没属于自己的土地,靠租地主家的地过日子,每天马不停蹄地操劳,大半的收成都给了人家,还经常吃不饱饭,只能住一栋矮小的小木屋。这块林地最初是一个地主家的,全国解放后归了村集体,上世纪80年代初分配给了我们家,直到现在。

  就在我出生不久时,爷爷也曾带着我父亲来到这里,把这块地亲自交给他,要求子孙们照看好这片林地,生机勃发,万古长青。

  父亲咳嗽了一下,说,你知道吗,我们现在背靠的这棵树就是在你出生那年栽的,本来计划等你结婚时,就把它砍下来打成家具,想不到你却凭自己的努力,在省城买了房,用了现代化的家具,看来再也用不上杉木打造的家具了。

  前几年,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县要结束没有一条高速的历史,工作人员进行勘察、规划好线路后,需占用我家三分之一的林地。父母无比心疼,万般不舍,但又不能不支持这项当地史无前例、功在千秋的重大惠民工程,只好出让了林地。那条穿过苗乡侗寨的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当日,父亲站在山冈上,看着奔驰在山间的车流,内心无比欣慰,自家的杉木虽减少了几成,家乡却告别了闭塞落后,很值!

  故乡的杉木,留住了乡愁,也见证了岁月的荣辱。

  五百多年前,故乡杉木业贸易发展和鼎盛,各省的木商蜂拥而至,相应产生了大量表示山林权属买卖、佃让管理、家产传承的林业契约,被称为“锦屏文书”。“锦屏文书”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见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稀有性、典型性、民族性,是经济、历史、法律等学科的历史文献,引起牛津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地学者的重视。

  这些年,家乡已召开了多届“锦屏文书学术研讨会”,占地面积近七千平方米、高四十九米多的锦屏文书特藏馆拔地而起,使杉木文化得到传承与光大,杉木的故事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