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文化底蕴深厚的灵山公园

发布时间: 2021-04-19   作者: 刘三隆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image.png

  气象塔

image.png

  甘霖寺

  三穗县灵山公园所辖面积1000多亩,公园大门位于三穗县环城永灵路。公园里,青松翠柏等树种繁多,植被丰富,景致迷人。从山脚到山顶,从甘霖寺到文笔塔等文物古迹景点与景点之间均建成干净整洁的人行步道。平坦处铺上多边形的石块,而带坡度的路段则统一铺上清一色的长方形青石板,一级级台阶与平坦路段的多边形石块组成的点线面既规则又美观,游人行走在青石板上特别舒坦。公园内极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文物古迹景点应数位于永灵山的甘霖寺和朝京山(又称文笔坡)的文笔塔。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甘霖寺和文笔塔都具有中国古建筑重大价值和独特历史文化价值。而位于文笔坡左侧的黔东南(三穗)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塔楼(三穗气象塔)则是现代高科技文物的标志性建筑。

  进入公园大门后,第一个景点便是永灵山景点。永灵山原名北岩,因昔日岁旱,乡人抬狗登山求雨,有雨应验,故名雨灵山,又因方言“雨”与“永”谐音,且“永”意为永久,百姓为了永久的灵验,所以后来北岩被称为永灵山。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永灵山正面山势陡峭,悬崖绝壁,枯藤老树互相缠绕。山顶有寺庙,绝壁下的山腰上也有寺庙,名为“甘霖寺”。古人有诗曰:“翠嶂重叠石嶙峋,僧竂禅院诵佛经。香风飘逸梵铃响,浑如灵山拜世尊”。早在清康熙元年间,沿山势凿岩为径至山巅盘旋,于1662年创建了佛殿甘霖寺,供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燃灯古佛等多尊沸佛像,建有山门、僧房、享亭角等建筑物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据1994版《三穗县志》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乡人募捐功果,凿石砌径,劈顶开基,在山巅修建三层佛殿,名甘霖寺。第一重悬空建在削壁栈道上;第二重为正殿,供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燃灯古佛等多尊佛像;第三重为阁楼,设置钟鼓楼。”

  国民初年,一场大火把该寺化为灰烬,1935年由乡人捐资重新恢复原貌。1958年再遭破坏,寺庙遗址尚存。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几经复修,2003年再次筹建,历经7年建成。现甘霖寺为省民宗委备案批准的开放性宗教文化活动场所,为湘黔边知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历年来作为三穗县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曾有清拔贡周伯庸作的《城关八景诗》、中国印缅远征军第六军副军长周志群作的《修葺永林山寺》、1927年三穗县县长黄先本作的《登永林山感怀》。其中周伯庸游永灵山时作诗云:“叠翠灵岩万仞楼,苍茫烟树雨初收。是谁描出天然画,赛过丹青第一流。”

  从甘霖寺沿着青石步道往东南方向更高的山峰一路攀行,若是累了,可以到路边的亭子歇歇脚;若是画眉爱好者,可以到观鸟场去看看,林间里,一笼笼画眉,或挂在树枝上,或放在平地上。挂在树上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两笼挨在一起的则边叫边打,互不示弱。继续往上前行,盘绕几个弯、穿过几片树林,直至最高峰处的平地,这就是摩天坡。鸟鸣声声,摩天坡山间显得更幽静,空气清新,是个锻炼身体的好地方。旗杆上的旗帜高高飘扬,旗杆下,一个约莫500平方米的场地,有的在练气功、有的在练太极、有的在练瑜伽有的则在林间里荡秋千……

  从摩天坡沿着青石板人行步道继续向南前行,有时下行,有时上行,穿过山腰,越过山梁,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位于朝京山的文笔塔。

  文笔塔为实心圆台锥体,笔锋直插云霄,雄伟壮观。塔高16米、顶围2米、底围10.2米,塔顶以一圆形石板覆盖,塔身都用青石围砌而成,青石长45厘米至90厘米之间,厚20至30厘米不等。与位于邛水河对面武笔坡顶的武笔塔形成遥相对峙,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弘治年间石阡知府祁顺曾作诗赞之曰:“问天无语漫书空,知否管城世系同;夕阳参差虹影外,双双长峙县南东。”

  据民间所传及当地文化人分析考证认为,三穗文武笔塔是由宋元土著文化时期的杉木树神崇拜而来。明初以来,随着汉文化的进入传播,表彰文治武功的风水塔文化也在当地流传。于是在明洪武年间可能是由当地土司在邛水河边建造了这两座形似杉木树的圆柱形实心风水塔。

  据《黔东南州文物志》记载,文武笔双塔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至今已达600多年历史。而据1994版《三穗县志》记载,清乾隆元年(1736),为建邛水城配风水,同时建文、武笔塔,崇向文治武功,象征地方昌盛。

  据《黔东南州文物志》及《三穗县志》所记载的时间分析,文武笔双塔是明洪武二十八年及期后所修建的贵州所特有的圆柱形风水塔古建筑遗存,如此气雄的地标性建筑,经历自然、人为等种种因素的干扰,依然较为完好地傲立于美丽而神秘的邛水河畔,是古建筑的奇迹。

  贵州省考古研究所专家曾在三穗考察时认为,三穗县城城东、城南山顶上的文笔塔、武笔塔,是宋元土著文化向明清汉文化传承过渡时期的重要建筑遗存,在贵州及全国都是极为罕见。全国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娄清,省考古所原副所长曹波,省考古所研究员宋先世等专家亲临现场进行认真察看时,充分肯定了三穗文武笔双塔的重大建筑价值和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并提出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文武笔双塔的保护和利用,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提供支撑及服务。

  独具风格的三穗县文武笔双塔历史年代久远、保存较为完整,是不可多得的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文化遗存。

  文笔塔左侧高高地耸立着一座雄伟的建筑塔楼,名曰气象塔,为三穗县新的地标性建筑。因三穗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特殊性,为能够更精细地探测获取降水、冰雹等雷达回波特征,对远程区域进行较准确的降水量分布测量等,于2010年在三穗县文笔坡启动建设贵州省黔东南(三穗)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塔楼。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塔楼的建成和雷达系统的成功安装运行,有效解决了三穗县及周边区域实时、准确地获取更高精度的大范围面降雨量、风场和云中含水量信息,大大增强对暴雨、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气象保障服务。

  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文笔塔,和具有现代高科技含量的气象塔双双屹立于文笔坡上,是灵山公园的文物景致,更是三穗县具有古今文化价值重要意义的地标性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