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舍身救红军的侗族诗人杨和钧

发布时间: 2021-07-05   作者: 莫新华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八十多年来,锦屏县启蒙一带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位侗族诗人、民间歌师执著追求真理、舍身勇救红军的动人故事。

  侗族诗人杨和钧,艺名老牛,1894年5月出生于锦屏县婆洞乡(今启蒙镇)者蒙村一户农家。他自幼喜听绿林好汉起义故事,受英雄豪杰事迹陶染至深,尤其景仰家乡“聚众数万”的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宽事迹,且聪明好学,品学兼优,不仅在家乡尚学私塾,还远赴黎平、镇远等地拜师勤读,题书“学业高超成大为,还需苦读就鸿儒”自勉。多年的潜心苦读及家乡丰厚的民族文化熏陶,使他熟书法、精诗赋、能歌善舞,成为百里侗乡有名的歌师、诗人。他还懂草医,常为邻里免费诊治,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乐善好施,深得乡亲寨邻钦佩赞誉。杨和钧在外读书期间,吸收了许多进步思想,使他更加看清社会的黑暗,加深对腐朽统治的仇视,从而向往美好的光明社会。

  1934年12月18日,红军(中央红军一军团)长征来到锦屏婆洞。乡亲们由于受反共宣传影响,不辨真相,纷纷上山躲藏,杨和钧则怀着好奇的心情走上街头,准备看个究竟。红军布告、标语中“打土豪、分田地”、“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政治上、经济上苗人、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等革命主张和民族政策和“全国民众总动员,为保卫中国而战”等抗日口号,深深打动了他的心。如拨云见日,他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侗家穷苦人的未来。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红军风范,使杨和钧更加坚信这是一支与旧军队截然不同的正义之师。他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板壁上的指南》:“赶场天或是平常/寨上的农民或是行人来往/人人的目光都投向板壁上/因为板壁上有农民的指南/这指南是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它召喚穷苦农民站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夺政权/扛起枪把东洋鬼子赶下海洋”。

  杨和钧看到了只有红军才能救中国,才能把穷苦百姓救出苦海,打从心里热爱这支人民的军队。12月26日,杨和钧去邻村流洞看望姨妈,在路上发现倒在田埂边上的两位红军伤病员,连忙上前关切地问长问短。当得知是因伤重掉队的红军某部王连长和吴排长后,一定要救护好红军亲人的决心油然而生。他马上把二人扶到姨妈家,找来侗家衣服为其换上并藏于楼顶,亲自采药熬粥,精心医治。为照料方便、多和红军亲近,杨和钧铺起连床,与二人同住共眠,咏诵诗歌、畅谈革命。王连长拿出随身带的红军课本、政治读物,和杨和钧一起阅读,向他讲解共产党的宗旨、红军性质和北上抗日的意义等,还送他一颗红五星。情同手足的深厚革命情谊,把杨和钧和王连长、吴排长紧紧联系在一起,最后他们三人结拜为兄弟。 经启迪,杨和钧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默化,认识到只有马列主义才是人类最珍贵的东西,是它给人类指明了解放的道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无价之宝》:“王连长啊王连长/你赐给我无价之宝/这宝比太阳还亮/亿万金银买不到/它赛过飞机大炮/它赛过冲锋枪花梨(当地群众称步枪为花梨枪))/它是人类解放的真理--马列主义”。

  红军部队过境后,统治势力卷土重来,国民党地方政府、军队四处搜捕掉队红军,责令村民交出藏匿的武器。为防意外,杨和钧把吴 排长转移至同族好友杨光键和自己家中。伤愈的吴排长归队心切,他星夜护送七十里,直到剑河县南加才挥泪惜别。伤势较重的王连长暂时留了下来。

  12月底,王连长藏身之处不幸被匪徒发现告密,恶霸地主带着联保武装突然闯入杨和钧姨父家,要捕杀王连长并抓“窝藏共匪”的姨父。杨和钧挺身保护二人:“救红军是我一人所为,天大的事由我一人承担,不能牵累他们”。话音未落,杨和钧便被打昏在地。面对匪徒交出武器投降的威逼,王连长怒斥敌人拒不答应,被恼羞成怒的匪徒残忍杀害于流洞后坡。杨和钧痛不欲生,安葬烈士后悲愤地写下《感恸》:“千里迢迢只为民/中途丧命泪沾襟/革命真情亲遗嘱 /永世不忘誓词盟。”表达了对红军烈士的深深怀念及继承遗志的坚定决心。当时邻寨有一户与杨和钧关系甚密的罗姓村民,收留了一名掉队红军为义子,知其思念红军,便上门为义子提亲。征得女儿同意,杨和钧慨然将她许配与朴实勤劳的罗家义子成亲。

  杨和钧将王连长赠送给他的3枚手雷和一支短枪珍藏。匪徒们未找到红军枪支,终日坐卧不安、十分恐惧,婆洞乡乡长龙家学亲自带领乡丁追捕杨和钧,企图找到武器下落。杨和钧闻讯连夜出走,远避深山莽林一户亲戚家才免遭毒手。

  1935年初,春寒料峭,面对统治势力的黑暗,地主恶霸的横行,苛捐杂税的繁重,杨和钧忧愤地写下《苦》:“苦啊苦/老是纠缠着农夫/ 农夫要想离开苦/要等红色太阳东方出。”诗歌一经传唱,就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八方侗寨,统治当局惊恐万状,慌忙制止:“这是反动歌,不准唱,谁唱就砍头!”

  杨和钧日夜思念红军,盼望“红色太阳”,决心投奔红军,参加革命。1935年3月,他沿红军长征足迹溯清水江北上剑河寻找,走了七、八天,行程百余里,未追上队伍,无奈只得返回。转眼到了清明节,杨和钧倍加思念红军,他按侗家习俗,备上祭品,在家中悄悄祭奠王连长,并作《清明》诗以示悼念:“清明时节忆王兄/ 泪落胸前心里恫/为国为民往北上/途经此处萍水逢/三日桃园结兄弟/不幸一晨命遭凶/有朝革命成功日/光明簿上有你功”。

  对红军兄弟的怀念,更加坚定杨和钧继承烈士遗志的决心。他曾串联一些好友,准备筹办学校来开展革命活动,因遭遇困难而停。这样使得杨和钧寻找红军部队的心情愈加迫切,他时刻关注红军的消息。但在偏僻山区,外界的消息本来就难传入,再加统治当局封锁,使他苦苦打听了近一年仍一无所获。1936年6月初,偶然听说广西有红军活动,他欣喜不已,便再次外出寻找。临行时面对亲人送别,他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吟作了表达舍家取义、执著追求革命真挚情感的《再见》:再见,连绵的山峦/再见,淙淙的小溪/再见,穷苦的农民兄弟/再见,父母妻子儿女/再见吧,再见吧!家乡的一切/我要往北上寻觅那——光辉绚烂的红日。这次寻找,他辗转富禄、柳州、百色等地,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历时一月有余,仍未找到红军。后被土匪“关羊”洗劫,盘缠被抢一空,只得沿途讨饭,惆怅而回。

  杨和钧两次寻找红军之事被人告密,地方统治当局早已对其进 行监视,他们密谋策划,散布谣言说杨和钧是“卖客”(勾结外族出卖侗家),欲置之于死地。杨和钧意识到处境险恶,家乡不能久留,准备出售树木、筹足路费后再次远行投奔红军。1936年11月22日,时逢婆洞赶场,前往联系售卖树木的杨和钧被国民党乡长龙家学和地方势力头目欧阳玉庭率匪徒突然绑架。他们欺骗群众,给杨和钧扣上救护“共匪”、私藏枪支、投奔“共军”、要搞暴乱、出卖政府、“卖客” 等罪名推赴刑场,杨和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怒斥敌人不绝口,在婆洞风雨桥下英勇就义,时年42岁。

  1952年,曾受杨和钧医治救助的红军吴排长已是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他千里迢迢从重庆来到锦屏县者蒙村寻找恩人,得悉侗家兄弟被杀害的噩耗后,恸哭而归。1986年3月1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杨和钧为革命烈士。为救护红军、追求革命真理而光荣献身,侗族诗人杨和钧的感人故事及创作的革命诗歌在侗乡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