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黎平城两座载德古桥

发布时间: 2021-07-06   作者: 张永文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黎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古城,从县城蜿蜒流淌而过的清水江支流——福禄江,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江上在西门与北门各建有一座古石拱桥,西门的叫“成德桥”,北门的叫“北塔桥”,这两座载德的古桥流传着脍炙人口的精彩历史故事。

  一

  成德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由明代黎平进士、史部尚书郎梅友月子承父志而捐俸兴建。桥东西排向横跨福禄江上,为三孔石拱桥,全长24米,宽5.7米,单拱净跨4.95米,矢高2.5米。中间石拱迎水面和顺水面的龙门石上各雕佛像1尊,至今还可通行。

  梅友月之父、黎平府城乡贤梅孟春,见府城西门外福禄江上木桥屡被洪水冲毁,民众往来不便,便首倡募捐,拟修建石拱桥,因工程量大,银两不足,半途而停建。当时他正在朝廷做官,他的父亲为不影响他的仕途,没有将在家乡建桥之事告诉他。

  梅友月家住黎平府城梅家垴,字望舒,万历十九年(1591)乡试中举人,二十九年(1601)会试中进士,历任四川重庆府推官、吏部稽勋司主事、员外郎、郎中、通政司副使。他提任京官后,秉公勤政,依法办事,严律法纪,深得朝中重臣乃至万历皇帝的赏识。据《黎平府志》记载:称之 “性谦和,与人接物如光风霁月。”在任期间,他关心家乡民众疾苦,看到当时徭役浩繁,五开、铜鼓、靖州等地应征的军粮,概由当地民夫肩挑背驮送至千里迢迢的湖北荆州、郧阳,其路途遥远,苦不堪言。加之因严寒酷暑,运送军粮的民夫死于途中不知其数。于是梅友月贸然向朝廷挥泪恳求,获得了豁免民夫远道送粮之苦。对朝廷推行这种民众千里送粮的害民之举,朝中多数大臣为保全自己的乌纱帽,避嫌缩舌,视而不见,不敢言之。惟有梅友月能为民挺身而出,直言上谏,解救民生。因此,他被人们称为“梅天官”。他辞世后明天启皇帝敕封他为“亚中大夫吏部尚书”。

  梅友月从朝廷告老还乡后,被父亲建桥的义举深深打动,遂继承父志,慷慨解囊捐资,继续组织修建其父倡修的石拱桥,终于大功告成,还在桥面盖有供人游憩和避雨的长亭,桥亭共九间,高一层,造艺独特,称之“榭”。因子成父德,故该桥被取名为“成德桥”。桥边原立有圆顶方形白玉柱,高8尺,厚1.5尺,镌“成德桥”三个大字,并刻梅家父子姓名及建桥年月。清代曾由官府进行重修。成德桥形成的“虹榭斜阳”曾是明清黎郡著名的十大景观之一。

  明天启年间贵州巡抚王三善撰《成德桥碑记》写道:“噫!有是哉!先大夫之美于立德也;噫!有是哉!望舒君之美于成德也;洵与周公之成文武并足千古,爰榜其名曰成德桥。”清康熙黎平举人、四川雅州府芦山县知县张赞台撰《重修成德桥碑记》写道:“昔之蔓草荒烟者,今则昙花布地也;昔之危崖绝磴者,今则长虹卧波也;先德之未竟者,不亦曲而成之也哉!置其名曰成德桥。”清道光黎平举人、直隶衡水县知县、纂修道光二十五年《黎平府志》的唐本洪赋诗:“水绕城西跨石虹,晴霞剩得半江红。长亭过客知多少,尽在苍烟落照中。”对修建成德桥歌功颂德。

  成德桥从明万历年间建成后,一直是黎平城西门两岸往来及上州、省府的交通要道,特别是从1953年黎平至榕江公路通车到1987年启用新公路桥的34年间,此桥还承载各种车辆通行,一直完好无损,被列为州、县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饱经沧桑的古桥具有较高的历史建筑文物价值。

  二

  北塔桥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由黎靖参将刘承胤捐俸修建。桥东西排向横跨福禄江上,为三孔石桥,桥长38米,宽6.2米,单拱净跨4.65米,矢高4.65米,原桥上还盖有一座亭子。因桥边修建北塔而得名,又因桥上下游的福禄江弯曲形似玉带,又称此桥为“玉带桥”。

  明崇祯十年(1637),朝廷将刑部郎中于元叶升任黎平知府,其为山东兖州府东阿人,由官生而步入仕途,为官正直,奉法循理。因黎平府、卫同城,府属黔而卫属楚,军政之间矛盾重重,之前曾发生过兵变。于元叶到任后,妥善谨慎处理军政关系,呈现了“驾驭有方,无敢或肆,士民德之”的格局,黎郡军民共建共治,地方乂安。他在任的第五年,为祈镇一方风水、保境安民稳军,捐俸在府城北门田坝脚福禄江边上修建一座塔,名叫“北塔”。塔为八角攒尖顶,高七层,底层为青砖砌筑,第二层以上为六重檐木质结构,每层俱供佛,雄伟壮观。清嘉庆年间重修,并在塔右边建屋三间,为祀知府于元叶祠,厢房三间,大门一座,大门横匾塑楷书“全黎保障”四个字。当时于元叶更思于塔右边福禄江上修建一座石拱桥,因当年调离任京官未果。

  一年之后,南直隶应天府人、黎靖参将刘承胤到此巡视北塔,深为于元叶未建成桥而有憾,乐善好施,遂捐俸修建北塔桥,圆于元叶的修桥愿,续写“成德桥”的新版本。刘承胤原是一介武夫,常使用一根铁棍,人称“刘铁棍”,雄健勇武、臂力过人,因其在湖广平息叛乱有功,后被南明擢升右都督加官保。桥头原立有高1.65米,宽0.71米的石碑,镌刻有“刘都督桥”四个大字。清代及民国时期曾进行重修。塔、桥、亭精湛的建筑群,与田园阡陌、江水环流构成了一处奇美景观,被称之为“北塔连云”,也是明清黎郡著名的十大景观之一。

  明万历黎平举人、湖广辰沅黎靖道布政参政赵邦琦撰《北塔碑记》写道:“公有此二快,以精诚鼓动士民,士民亦同此二快,以精诚趋赴力役,子来勿亟合辙,灵台湛泽之伦,此其最大兹者。特祠于塔桥上,勒石纪功,以示永万年之祝。”明天启黎平举人、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撰《北塔桥碑记》写道:“值定翁刘公奉命以临镇……遂捐俸数百,力底厥成。飞长虹于天堑,挽浩气于洪波,与宝塔鹄立为二,真旷世奇缘哉!”清光绪黎平举人、礼部郎中、纂修光绪十七年《黎平府志》的彭汝畴赋诗:“玉带桥原都督桥,有明创建历三朝。树生羊角翻身长,水浸虹腰灌顶浇。岁月久长愁损坏,亭台覆盖免飘摇。防微杜渐须周密,纵费金钱岂耗销。”对修建北塔桥感念称赞。

  只可惜北塔解放后毁于火灾,北塔桥一直是黎平城北门两岸往来的交通要道,通行了377年的沧桑岁月,被列为州、县文物保护单位。至2020年5月因年久失修和受持续降雨的冲刷,开始出现局部垮塌,县文物部门进行了临时抢救性保护,但到今年4月中旬再受持续降雨的冲刷,这座百年古桥桥体全部垮塌,县文物部门及时进行了善后处理工作。桥虽垮,但古人之德行永载。

  古人视修桥为子孙后代积德行善之义举,既显现功德无量,又寄托精神信仰,黎平城的这两座古石拱桥,正是追求这种道德文化价值观的历史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