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黎平茶 香天下

发布时间: 2023-08-29   作者: 潘期武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侯丽

  我的故乡在黎平,好山好水孕好茶。

  “一杯茶,传佳话,千古侗乡千古画;水连黔湘桂,云接雾中茶;水牵着云,云托着茶……”这首在黎平侗乡经久传唱叫《黎平茶 香天下》的歌谣,道出了黎平茶的渊源和文化故事,也是黎平把茶叶跟文学娱乐有机结合起来的真实写照。

  世界之茶,源于中华,中华之茶,源于云贵。故乡黎平,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及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区,国土面积444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6%,是世界非物质文化侗族大歌的原生地,中国名茶之乡。

  香气逾千年,杯小乾坤大。故乡黎平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西汉著名辞赋家、思想家扬雄(公元前53-18年)在《方言》中有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shè)。”而茶在黎平的地方侗语中就是叫“蔎”。“茶圣”陆羽(733-804年)饮尽天下名茶,甄别优劣,所著《茶经。八之出》有:“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记载。思州亦是包括黎平在内的黔东南大部分地区。明弘治(1488—1505年)《贵州图经新志》则有:“黎平府,洞(侗)茶叶大而味美”记述。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侗乡黎平,在宛如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声中看不尽远山叠翠,世居此地的侗、苗、瑶、汉等民族群众在浅丘、山峦,群山环抱间栽种下一棵棵满是希冀的茶树,茶香沁人心脾,破云见日,深深浅浅伴着风儿拂过座座山岗,弥漫山野之上。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黎平人种茶、采茶、制茶、研茶、爱茶,致深久远。黎平高屯,在我昔日所读乡镇中学的后山坡上,有许多弯弯曲曲依山就势铺展开来的“青绿”,这“青绿”抽芽吐绿,生机勃勃,是连绵的茶海,自然的化身,文化的诗眼,天地的眷顾。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四季嫩绿的茶海,成片成岭巨龙般点缀在山间、坡坎、河畔,自由无拘,又井然有序,和谐共生地披散着,照亮我的家乡,护佑这方水土和生态,山川河海。这是桂花台,黎平境内茶叶出产最多的茶场之一。1976年,黎平县在“农业学大寨”精神鼓舞下,按部队建制组织全县民兵团(区为营、公社为连、大队为排、生产队为班)共4300余人,汇集高屯。开荒种茶,历时18个月,建成了以高屯桂花台为中心,包括苦李井、六寨、新屯所、黄土田、少寨、汉寨、乌鸦、古顿、洪家庄、陆寨、绞变、狗扒岩等地在内的“八一茶场”,后更名为“桂花台茶场”。1986年10月24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桂花台茶场视察,对黎平茶叶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黎平发展茶产业这条路走对了。”近些年,当地党委政府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茶文化资源,积极探索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茶园与桃花、樱花在一起,林间小道还不时散落着星星点点的野花,美轮美奂间仿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恬静、快乐、优美,引得游客、摄影大咖们纷至沓来,竞相拍照、打卡。

  茶,留得住时光,亦让我找寻到母亲远去的壮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故乡大部分地区还是甩不掉贫穷的帽子,人们普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农耕日子,崇山峻岭间有限的土地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常常使人温饱不济、生活无着。村子里不通路,也不通电,村里的人很难走出大山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也少有途径传到村里,说与世隔绝一点不为过。村办小学代课的工资极少,完全够不上家用、贴补过活。“与其困坐固守,不如主动走出去!”勤快爽朗的母亲随即把姐姐送到住在乡场上的外婆那里寄养,怀着身孕就来到了高屯桂花台,次年,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在茶场呱呱坠地。哥哥出生了,母亲更忙,也更累了。三年的时间里,住在晴天到处透光、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低矮土坯房的母亲,管茶地、采茶叶、收茶叶、制茶叶,辛苦劳作的强度和疲累总是让远在村里边教书边犁田种地的父亲心疼不已。可,人间非乐土,各有各的苦。那个艰难困苦的年岁,谁又顾得上谁呢?

  一次,稀松的光亮眼看就要拉着狭长的影子从西边落了下去。指尖捻转,一片片茶叶干净利落地飞入茶篓,忙着抢收茶叶的母亲这才后知后觉地想起去找寻,先前让他在茶园里独自玩耍的幼儿。“仔仔,你在哪?快跟妈妈回家啦!”山风阵阵,呼啸中伴随着焦急的寻找,可天就要漆黑了,哥哥的身影还是不曾得见。孤苦,无依,母亲几近抓狂的时候,茶地沟庇荫处,一垄大茶叶树下,天见我怜地显现了幼儿,两岁多的哥哥蜷缩着幼小的身子睡得正香,咿咿呀呀流着哈喇子还在做梦哩!不知道是梦见喝奶,还是想着吃糖。“茶是有灵性的,总会护佑不屈的人。”时至今日,母亲时常还虔诚地念起故乡黎平茶的好。茶,记得住深情,存得住艰辛,守得住幸福,大抵便是如此吧!

  茶可饮,亦可入食。在黎平,乃至整个黔东南,茶食饮品有着久远的历史,《黎平府志》记载:“夏月余闲,或取瓜缕成花卉之形,溅以糖蜜,并制一切茶食”。“吃油茶”“吃送亲婆茶”“喝家茶”“新娘认亲茶”“送亲婆茶”……这些传承久远的传统习俗至今在黎平很好地保留了下来,算是非遗的见证和极好的体验。上山砍菜烧炭,下地用力做活,乏了,累了,背篼里抓起一把糊米,掬一捧茶叶,顺势刨坑烧火起锅,放入茶籽油,煮沸,放盐,佐以山泉水和姜、葱等辅料,一碗油茶,清热、提神、健胃,消疲解乏,正是“三日无食,不可一餐无茶”。油茶解了山里人的乏累,更是黎平侗家餐前待客的上好饮品,若有贵客到家,必先煮油茶。主人热情招待客人喝油茶,意味着主人家要大摆宴席招呼客人就餐,待客人品完油茶,饭局也就开始了。“茶香鸡”“茶香排骨”“茶香稻花鱼”,席间,飘香黎平茶还被做成了菜,色香味俱全的让人耳目一新,舌尖一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上元前后数夕,城市备鼓乐,制龙灯,装故事,填街充巷。又有以童男扮女装,唱采茶曲,谓之花灯。俱至十六日止。”《黎平府志》记载,“玩故事”这一集教化、祈福、娱乐等功能为一体、濒临失传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乔装打扮的少男少女在人工扎出的台架上尽情扮演传统故事,壮硕的汉子抬着在县城走街串巷,与市民和游人互动,极尽欢乐,个中还穿插侗戏、侗歌、敬茶歌、拦路歌等演绎传唱,袅袅余音,黎平茶文化深情款款,幸福满溢。人以育茶、茶以育人。黎平香茶、黎平雀舌、黎平红茶、黎平白茶……故乡黎平茶,在精神土壤中亦让父老乡亲们找到了康庄大道的诗和远方。

  “西山烟火一千三,万树茶林绕翠岚,绿叶成荫方取摘,旗枪无分忆江南”。清代诗人顾昌为黎平茶写下的绝美诗篇,在黎平这片奇山秀水中,荡漾。独在异乡为异客,我也在故乡黎平茶的“鲜、香、醇、爽”品茗中找到了“静好如初、安之若素”的幸福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