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权这部厚重的《他不仅仅是来过——李万增传》摆放在我案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单从书名来看,就是一句精美的诗句,引起我的阅读兴趣。
认识李代权是2021年初,那时我只知道他在广东清远,是华中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特级教师,写得一手好文章,是我们剑河人,但不知道李万增是其父亲,直到去年为了编《贵州新文学大系》,省作协的同志需要我找找李万增老前辈具体逝世时间,我辗转找到剑河的文友,多方打听才联系到李代权先生。
李代权先生在我微信说:先父有遗嘱,叫我给他写本传记,这书已完成(书名为《他不仅仅是来过一一李万增传》),该书入选广东清远文艺精品项目,由清远市文联出版,正在出版之中。书出了寄给您指正,谢谢您对先父的情意。
一年后,这本书呈现在大家面前,我知道李代权为这部25万字的作品倾注了无数心血,用血浓于水的情感和泥土般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李万增用毕生精力推动黔东南苗乡侗寨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感人故事。
一部好的回忆录是能找到作者和主人翁的影子的,在《他不仅仅是来过——李万增传》一书里,我们看到了李万增一生对艺术的追求,也看到了李代权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
李万增一生坎坷,未曾离开苗乡侗寨的艺术土壤,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矢志不渝,辛勤耕耘,1995年,他成为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的侗族画家和贵州画家,这是他的骄傲,是侗族的骄傲,是民族文化自信。
如果传记只是对材料流水账一样排列,这样只会枯燥无味。李代权写父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他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写出来的传记值得期待。
南明、平珍、板栗脚……,这些熟悉的地名,一下子就打动了我脆弱的内心。我的老家圭研与南明一山之隔,在我童年有限的记忆里,老家人赶场多到南明、款场一带,带回日常所需的油盐柴米和日常生活用品,也带回我小小少年式的异想天开,我的天空变得辽阔。这些地图上再也熟悉不过的地名,以一个个地理标识明显的汉字,杀入我乡愁的诗里。
天柱剑河两县边缘地带,在名不见经传的南明侗寨,诞生了李万增这位侗族艺术家,蜚声画坛和文坛,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激励着我们努力前行。作为侗族人,我感到骄傲。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不仅仅是来过,更要活过,不要白来,不要白活。在这一点上,李万增老人做到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必将激励更多的侗乡儿女,以此为标杆和榜样,不断把侗文化推向前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