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神秘的苗族“五公岩”

发布时间: 2023-09-06   作者: 吴正豪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侯丽

  五公岩位于今榕江县八开镇都江村陡寨与平寨之间的溪畔,距县城9公里,321国道旁。说起“五公岩”,在苗族迁徙的古歌里都有记载和民间传说。在此遗址,五公分手时采用吃“鼓藏”的形式,然后破大鼓为五块,每宗支头人各持一块,然后分成五路人马离开榕江(古州),迁往黔东南各地。

  据考证,苗族先民在榕江古州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据《雷山苗族古歌》记载:吃了九次鼓藏、养育了七代儿孙。按时间推算大约有100—120年之间。之后,由于人口发展,榕江县栽麻乡高扒《苗族古歌。跋山涉水》载:“七个男人共犁耙,七个女人共织机。”加之外族(汉、侗等其他民族)陆续到来争占土地,引发纠纷等因素。一个名叫雄公(耇雄)的苗族头领,觉得那么多人在榕江古州居住,生存空间非常有限,难于生活。在他的主持下,号令全族集中在都江(今八开镇都江村)进行“吃鼓议榔”。经民主议事,最后决定:即以宗支为单位,除一个宗支仍留住榕江外(后这支迁往月亮山一带居住),其他宗支分别向黔东南(雷公山)腹地迁徙,寻找新的生活。最后五公(即虽公、放公、柳公、笪公、勾公),刘绍荣《古州风雷》记载:挥泪破祖鼓为五块,每公各持一块,于分手处栽岩五颗,后人称为“五公岩”,也称“兄弟岩”,台江县称“五祖岩”。从此以后,“一支住方先、一支住方尼、一支住者雄、一支住希陇、一支住春整,分开过生活。”(见田兵所编《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古歌罗列的地名非常清晰:方先就是榕江,方尼是台江,者雄是雷山,希陇是黄平,春整是炉山(凯里)。他们立地繁衍,形成今日黔东南各具区域特色的苗寨和英武族群。“直到今天,这里的虽家、放家、柳家、笪家、勾家五支苗族支系还基本保持着其先民西迁时所划定的格局。”—刘绍荣《古州风雷》。并还约定五年后各支再回到都江分手点相聚。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协副主席,苗族作家韦文扬在2017年—12—28在《苗人邦》刊物发表的散文《梯田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五公岩”的叙述:通过《迁徙歌》和口传史,雷公山和月亮山一带的苗族,从都柳江溯水路到榕江一带居住。而后迁徙的族群不断涌来,不知是先来者还是后来者,又从这里分迁往更加荒芜的密林深处。榕江是中部苗族的最大集散地。榕江现在有“五公岩”的遗址和传说,据说有五个宗族在此分鼓,立岩纪事,各走一方。相约五年后无论是否找到定居处,都要回到这里来相聚。五年后,果然五个宗族都领着自己的人回来相聚。他们都找到了好地方。开田种稻,养蚕取丝,种棉织布。宗族亲人们欢聚一堂。分手时,却出现了你错领走我的孙,我误牵了你的儿……因为服装都是一样的。于是又商量,议定五个宗族各选一种服饰款式作为自己宗族的标志,不能相同。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决定——由于每个宗族都要在历史传统的纹样上再创新,形成有别于其他宗族的样式,于是出现了世界服饰史上的奇观——苗族服饰现象:一千多万人口的苗族,服饰款式不少于200多种,仅黔东南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种。

  五公岩的神秘在于:家畜经过此地即神魂颠倒,胆战心惊;家禽飞过,坠落即亡。这种怪异现象,说不清,道不明。人到这里,均有一种阴森肉麻的感觉。

  据都江村寨老所叙,民国初年,寨民从两边坡上陆续将房屋搬迁到栽岩的附近居住,形成了今日的陡寨和平寨,栽岩周围全是村民建的牛棚,1962年,不幸失火至牛棚烧蹋,烧炸了苗族先民铺筑通往山上高晒、高随苗寨的石板古道,同时也烧炸了多块“五公岩”。此后,被村民取石建房相继撤毁,历尽沧桑的五公岩遗址现仅剩一岩。岩质青石,相似扁圆体状,出土部分高92厘米,顶部已多处残缺。由于建房占地,此岩现尚立于村民杨胜发家吊脚楼脚而被保存下来。

  大量的历史文献、苗族古歌、田野调查资料表明,榕江古州是苗族先民西迁的重要集散地,是开拓榕江的第一族群,在这里创造过重大的历史辉煌业绩。它是苗族先民迁徙到古州留下的重要物证之一,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根基已深深植入榕江苗族群体的心中。特别是诸多文化中的梯田、苗族古歌、祭鼓词、民居、服饰 、议榔、栽岩、历史遗迹等等,苗族人民更是维系至今,成为榕江苗族文化的基石。榕江苗族文化之所以且能一代一代积淀和传承到今天,不是靠意识形态管控获得传承和发展,而是基于文化认同、认知、自觉、自信而得到弘扬。这些都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基础和优势所在。它承载着苗族同胞独特的历史记忆,是民族精神、族群意识、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它是以族群命名的祭祀圣地,极为独特并具差异性,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它将名垂青史。

  复原“五公岩”,请从此分走黔东南各县的苗族同胞和全国并世界所有的苗族同胞都到这里来祭拜祖先,使榕江成为苗族的祭祖圣地。从而把榕江的民族文化资源变成旅游资源,并通过文旅资源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公岩”多年来,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和文史专家、学者前来探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共识中大家一致认为:它不是一般宗教范畴的“栽岩”,而是苗族全族群的祭祖圣殿,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珍宝,更是中华民族始祖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存。厚载着苗族远古的历史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修复、开发“五公岩”是对苗族远古先民开辟榕江(古州)原始大荒这一段重要历史的确认和挖掘。必然对榕江的文旅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对黔东南弘扬苗族文化、贵州蚩尤文化品牌打造,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