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秋分是谢逸独立于玄云朗月下,裹紧翩翩素衣,寒气渐侵,桂香逸入唇齿间的月下独酌,也是自2018年起,每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将农户们独乐的丰收上升为众乐的庆典,体现了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农业发达,农村进步,农民幸福,方有亭亭之禾,巍巍吾国。同时也启示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守望那一片田野,在砥砺前进的道路上要始终坚持与“农”携手同行。
农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土地最亲密的接触者,一捧捧泥土,筑就经济牢固的地基;他们是粮食最直接的生产者,一担担稻谷,供养祖国数亿的人口;他们是田野最坚定的守望者,一寸寸土地,连成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中国农民若草一般,坚强而不息,驾牛披星起,提锄戴月归。
中国农业生产者,正是他们用劳动构建“中国奇迹”的根基。“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无数农人的辛勤耕耘,换来了一层接一层的麦浪,一季又一季的丰收;还有铁犁、筒车等各种农具的创造,这份勤劳与智慧绵延至今。几十年前,曾被认为“水深浪急,不宜建桥”的“长江天堑”,最终在我国建桥队伍的努力下,一座铁路、公路两通的南京长江大桥横跨两岸;而今,连接珠海、香港、澳门的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则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而在世界各国,正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为世界人民修高铁、建运河……这一切的成就,都与那来自农民的勤劳和勇敢一脉相承。
肥沃的黑土,贫瘠的黄土,深沉的红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农作物,促使品质和产量不断更迭。丰收之时,漉我新酒,款我鸡豚,农人忙吹箫打鼓,共庆这片沃土的馈赠。唯其温厚,方显朴素;唯其苦寒,使得芬芳。
《诗》曰:“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人们为了农耕而聚集、定居;有了稳定食物来源,工商业才开始发展。正是这片肥沃之野,养育了华夏民族的坚毅之躯;也正是这片坚实、以厚德载物之大地,孕育了中华子孙沉稳内敛的民族性格,悠远含蓄的诗画意境,以及那忧国忧民的儒者情怀、深奥玄妙的道学哲思。
禾之青青,民生安居。当代中国,犹如青苗初禾,身躯虽挺,但根尚浅。面对我国从事农业人数的锐减、土地红线的逼近,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实质上就是确立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只有解决好农业的短板,才能进而使民生安居。根本立,大道显;农业兴,民生安。中国的农民依山而耕牧,傍水而渔猎,农业从神秘的远古走来,又将往现代化的未来走去。
又是一年丰收时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农村丰收的喜悦,有了展现的舞台;城市遥远的乡愁,有了具体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