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非遗 | 百年侗戏,一种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

发布时间: 2023-10-18   作者:   来源: 多彩贵州文化云 编辑: 侯丽

  你看过侗戏表演吗?

  这是侗族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

  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索↓

  

  01/历史渊源


  侗戏,侗语称“戏更”,是侗族的戏曲剧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侗戏鼻祖便是吴文彩,他在青年时期就显示出不凡的歌才,他不仅在与青年男女对歌时对答如流,他还把侗族起源传说编成“祖源歌”,把侗族的习俗礼仪、道德风尚编成“劝世歌”,把男女青年的交往编成“情歌”。其所作歌词优美,情真意切,音韵和谐,是以四方侗族青年都尊称吴文彩为歌师傅。  

  在吴文彩中年时期,他受到汉族戏剧的启发和影响,开创了以侗装扮相,用侗语介白,用二胡锣鼓伴奏侗歌唱词,以及独特步调等表演形式的侗戏。其创造的侗戏,演员均由群众自愿组合,表演完全民族化,他将汉族故事《二度梅》进行编制,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便诞生了,其作品在侗乡广为传唱,深受侗族群众欢迎。  

  之后,侗戏不断吸取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提高和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别具风格的独立剧种。 


  02/艺术特色


  侗戏的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大多从汉族戏曲中进行移植;二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梅良玉》、《毛洪玉英》、《刘知远》、《江女万良》、《珠郎娘美》等是侗戏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他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唯有基本的结构和格式是按照侗戏的特点进行编写。  

  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也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他剧种比较,侗戏在这方面别具一格。


  音乐与乐器


  侗戏音乐由戏腔、侗歌和乐曲组成。戏腔系由侗歌衍生出来,侗语称为“唆戏”,基本形式是上下句反复。唱完一句之后乐队即随尾声,用以烘托气氛,类似川剧的帮腔。后来为了改变这种单一调式,增加了“哭腔”以表悲情,用“仙腔”以表神灵幻景,用“歌腔”活气氛。

  侗戏的唱腔分“平板”、“哀调”和“仙腔”,其主要曲调包括【平板】(又称【普通板】、【胡琴板】)和【哀调】(又称【哭调】)等等。  

  后来,曲调又增添了【戏曲大歌】,将侗族大歌引入戏中则为戏曲大歌,侗语称为“嘎互乡”,使侗戏显得生动、富有音乐情调,在演出结束时以“群众歌”的形式结尾,出现庄严、雄壮、热烈的群众场面。

  除了上述曲调,有些地方还会唱小歌,如从江、榕江等地,会加上琵琶歌、牛腿琴歌与大歌配合。  

  侗戏使用的乐器原先只有二胡和锣、鼓,后来弦乐增加了大琵琶、小琵琶、牛腿琴、京胡、板胡、扬琴、月琴和单弦等,打击乐增加了扳鼓、磁铃、木鱼、呱达板。

  开台锣鼓有较固定的锣鼓经,节奏由慢而快,开场时锣密鼓紧,连续三次,告诉群众马上就要开场。过门锣鼓没有锣鼓经,伴随着戏腔的“引腔”和上下句段落即兴打击。尾声锣鼓极为热闹,伴随着“依哟嗬,哟嗬依”的歌声敲锣打鼓。


  表演形式


  传统侗戏演出时,演员均身着侗服,佩戴侗族首饰,以侗语演唱。语言生动,比喻形象,与音乐紧紧吻合,朗朗上口,清晰明快。

  侗戏早期的表演颇有特色,其表演角色虽有生、丑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是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来分配演员,当角色到台前唱完一句后,在过门中绕横“∞”字形回到台中靠后方端坐的“掌本”戏师面前,听取提示的唱词,然后再到台前演唱。

  表演中,只有丑角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角”,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丑角在台上比较活跃,有独特的程式,不论从左从右方向出场,都只能向里跳跃,叫做“跳丑角”。

  侗戏表演大量的和基本的表演形式还是二人转或二人台的性质,比较注重唱腔内容,在表演过程中如遇有3人以上在场时,也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

  侗戏由于植根于侗乡,具有浓郁的侗族特色,且声情并茂,歌舞结合,很能引起侗族观众的共鸣。


  03/代表性传承人


  吴胜章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戏代表性传承人,侗戏师。他从10岁起就跟吴照全戏师学唱侗戏,1969年,他在地扪村成立侗戏班,一直从事侗戏创作、编导及传播工作。他编写和演唱的侗戏,优美动听,自然流畅,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每年都有很多人到他门上拜师学。  

  吴胜章花了五十年的时间才将吹、拉、弹、唱、编、导融会贯通,现在地扪村除了他,再也找不出这样一个能将这些技艺集于一身的人。几十年来,吴胜章编写了《井睡拔》《定申配》《轻半恰灭》等70多出侗戏。  

  侗族没有文字,过去戏师们全凭记忆把整出甚至数出戏记于脑中,再传授给演员;还有的则利用汉字记音,借用汉文字把传统的侗戏记录下来。

  为此,只要闲下来,吴胜章都是在家里整理侗戏剧本,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因他的右眼几乎失明,左眼视力逐渐受到影响,大量的文字整理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件艰苦的事情。  

  即使如此,吴胜章依然想将自己创作的侗戏戏本编印成书,让更多的人知道侗戏,从侗戏中了解侗家人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关心侗戏的保护和传承。


  侗戏就在大山中缓缓地展现身姿,

  舞台上阵阵轻快的歌声,

  挥舞着生动有趣的动作,

  不断地散发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