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苗乡侗寨孤行人——读潘年英教授《青山谣》

发布时间: 2023-11-02   作者: 龙耀震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侯丽

  二0二三年八月份,陆续在朋友圈看到潘年英教授新书《青山谣》出版的消息,就迫不及待地想获得此书,欲一睹为快。我与潘教授相识已有三年余,也许是对文学的挚爱,这一路走来,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读书,对于书我不挑剔,有空就拿来看拿来读。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从作品中去探知作者这个人。或许是这个原因,我对潘教授有一种痴迷的眷恋,总想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为什么我会如此钟爱小说呢?我一直以为,小说的创作是最考验作者的,不仅要长期的构思和思考,做到前后衔接,还要驾驭整体,呈现清晰的逻辑,力图反映一个时代,剖析人物心理,以及在一个时代之下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

  《青山谣》是一部长篇小说,14万余字,以彭正安教授在宰马镇听到自己亲弟弟沓子因砍伐木材超方被拘留后全家人投入到营救沓子中铺展开来。彭正安作为全国知名的教授,出版了三十多部著作,在家乡青山县自然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所以开始以为找几个在职的朋友去摆平这个事情,尽快把沓子从看守所里保释出来,大不了多交些罚款,对年迈的母亲和对弟媳琼英来说是一个最好的交待。

  但真正去落实时,才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彭教授是个不太喜欢“走动”的人,“我素来清高,凡事尽量不求人……”是他的写照。自命清高,看透人间一切,不食人间烟火,就是一个真实的标签。从他所认识的这些同学来看,都是不愿意帮助他。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代变了,“八项规定”出台,行政人员不能干预司法,审判终身负责制,好多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懒得理会这档子事,不是不愿意帮忙,是无可奈何,法律有规定;二是彭教授属于典型的“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的状态,勤走动是为了不备之需,可彭教授闲云野鹤一般,平时除了教书写书田野调查,几乎很少与这些同学有交集。不善于经营人脉,有事才求人,难免会坐以口实;三是讲真话。讲真话本身没有错,但要在特定的场合,合理的时间,善意的语气,综合形成后的真话才是有人愿意去听。动不动就批判,是对别人努力的否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也在所难免。人都有局限性,所有知识也有局限性,所秉持的观点看到的只是这件事情的一面,而不是方方面面,从人类学来说可能是这样,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他未必是这样。彭教授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现场经验交流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后,他的同学赵素芬不见了就是例证。

  作为一个人一个群体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也许他们担心用常规手段帮助了彭教授,救出他三弟,会不会被彭教授写进文章成为铁的证据呢?彭教授是不会这样做的,但别人可以这样想。

  从以上三点来分析肯定是没有人愿意帮助彭教授了,包括他的同学樊律师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忽悠他。当然这种耍流氓手段的事情事实上是存在的,懂法者并一定都守法。

  彭教授很无奈,所有希望都成失望。可是,你毕竟是教授,在普通人看来你就应该有通天的本事,连亲弟弟的忙都帮不上,还算什么教授,很明显弟媳琼英前后态度的改变,就是在这种想法下的表现。

  这就是文化人,很难被人理解,内心和身心都是孤独的,最后彭教授的妻子橙子也写下了《告别书》,正式结束了名义上的夫妻。他成了孤独的一个人。人还要活下去,并且按照自己的个性爱好,最能救赎自己的路生活下去,所以他又背着相机继续行走在苗乡侗寨间,成了苗乡侗寨孤行人。

  文章结尾在沓子被“判二缓二”后回到家,与一家人团聚而结束。文章是结束了,作为读者我获得了什么?首先在潘教授平实的文字中体会到乡村正逐渐走向衰落,并且是不可逆转性的,除非是有人为的干预,当然人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纯粹的侗寨,会有很多约定俗成的条款来约定每一个人,无论是谁做了坏事,那全寨子的人必须要对这个人进行处罚。有严厉的处罚机制,加上因果报应的思维存在,很少有人去违反或破坏这个规则,侗族的每一个村寨才得以和谐共生,世代绵延。潘教授笔下的盘村属于北侗民族,北侗地区有宗祠和庙宇,庙宇各村各寨都会有,规模大小不一。宗祠相对较少,几个寨子共同的财力才能共建属于宗族间最神圣地方。还有笔下的宰马属于南侗地区,典型的代表是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南侗地区对于惩戒和劝导则是集中在鼓楼中,形式和北侗并无差异。

  无论是南侗还是北侗,都同属于一个民族,同根连枝,脉搏相一致,文化上有些微差异,但淳朴厚道的本性根植于心,并流淌在血液之中。

  人性的变化或许就是从某一天某一年开始的,打工潮的出现,外来文化的侵蚀让本就脆弱的侗族文化变得更加易碎,侗寨里的男男女女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极力追求物质,攀比心理越益严重,曾经的约束机制伦理道德显得苍白,彭教授的大姑妈在盘村骂的那一通正是对人心改变的无可奈何的宣泄。

  维系人与人之间除了亲情,友情,爱情,剩下的还能交给任何的第三方,那就是精神寄托所在,如果没有,或将是只能交给法律了,那就是悲哀的开始。当所有一切都以法律作为准绳来衡量,人活着,除了肉体,精神还能剩下些什么?所以《青山谣》既是怀古,又是对传统文化即将在这个小小的侗寨消失后人的精神寄托归到何处的忧虑。

  所以彭教授是清醒的,未来社会会有更多像彭教授的清醒者,大家更清楚认识到社会完全不是靠“走动”就能办成事的,必将给肇事者或预谋者一个警醒,不能有恃无恐。

  潘教授是不是小说中的彭教授,我想这个问题不用花心思去过度解读,读了一本好已然满足,何必再去把人物画等号。作者是清醒人,读者也是清醒人,区别的是谁能够看清真相。

  能看清事实真相,我想这个人是幸福的,同时看到真相却无力改变这又是极端痛苦的,所有的文学创作者可能都有这样经历,正是有了他们矛盾复杂的综合,才是给后来人呈现他们笔下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