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河口,美丽的蝶变

发布时间: 2024-01-18   作者: 张德冲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侯丽

  “走进剑河看南明,走进南明看河口。”

  “这话不假,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河口村确实走在了全县的前列。”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有辉自豪地向前来考察的县政协委员们说道。

  自从2021年河口村列为州级特色田园乡村 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以来,村里发生了美丽的蝶变。整洁的串户路、青瓦白墙的民居小院、寂静空旷的广场、精美绝伦的休闲长廊、露天健身场所、路边菜园的藩篱……这些令人们耳目一新的变化,证明了河口村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可喜成效。

  近日,笔者跟随县政协委员深入河口村进行考察,切身体会到特色田园乡村 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示点建设带来的显著效果。

  河口村,因居住在六洞河与南明河交汇处而得名,它坐落于东南走向的山冲东段,东面依山,北面临南明河,西面靠六洞河,南面隔河相望是江口屯古战场,是一个有270余户1200多人的侗族村寨。

  河口村有过一段抗清惨烈的义举,是江口屯古战场遗址。江口屯是河口村对面的一道山梁,它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山梁平坦,长约2公里,宽0.5公里,是易守难攻军事要地。清咸同年间,侗族农民义军首领姜应芳、陈大六领导反清大军在此设据点,筑有三道防线。同治元年(1861)4月,姜应芳率义军在河口村附近的高拐村与清军激战,姜应芳被俘牺牲后,陈大六率义军以此为据点。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陈大六转战失利,退守江口屯,清军攻占数月,义军弹尽粮绝。十月,屯墙倒塌,据点被清军攻破,义军和民众遭清军屠杀和驱赶跳崖身亡一万多人,这就是姜应芳率侗族义军抗清的悲壮战役。

  曾经的河口因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土地贫瘠,贫困程度可想而知,常常经历过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囧境。过去河口村几乎都是木质结构的小屋,上层居住人,下层关牲畜,可见居住条件的简陋。脱贫攻坚以前村里的串户路全是泥泞小路,猪牛粪随处可见,白色垃圾随风飘动,环境卫生相当差劣。

  党的十八大以后,河口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先是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带回了先进的观念和丰厚的经济货币。然后是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让村里完全走上小康社会,乡风民俗悄然变化。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可以与县城相媲美,有相当部分村民住上了别墅、洋房,有的易地搬迁到县城。家家户户都用上电器,如冰箱、空调、热水器、消毒柜等等。无论走进哪一家,打开冰箱,里面的荤菜食材最可常见。

  近年来和美乡村的建设,给河口村带来了腾飞的机遇。三年以来,河口村紧紧依靠党和政府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完成了进寨公路硬化1680米,进户道路硬化3600米,绿化进寨公路1200米,实施危房改造165户,硬化农田田埂110亩(1亩=0.0667公顷),修建机耕道5000米,修建山塘12个,维修和新修灌溉水渠5200米,这些基础设施的修建,为河口村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基础设施是打通和美乡村建设的金钥匙,那么,产业发展就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两年来,河口村在乡村振兴的感召下,努力打造特色产业综合示范核心,实施了水稻“双+”450亩,完成了大血藤种植70亩、精品水果种植80亩,完成了桑蚕树种植350亩,配套建设桑房500平方米,为产业兴旺奠定了基础。

  人才兴,产业兴。没有人才支撑的产业是不会走得更加长远。河口村瞄准了本土乡贤资源优势,鼓励在州县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的专家人才定期、不定期回乡支持家乡建设。同时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的培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对14名致富能手和致富带头人送出去免费培训学习。采取请进来办法,对30多名种养殖专业户进行现场传授知识,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发展的能力。

  在座谈会上,当政协委员问道:河口村的今后的发展愿景时,张有辉支书满怀自信地说道:“到2025年,我们河口村将建成桑蚕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蚕房3100平方米,年产值将达1860万元;建成林下中药材大血藤650亩,年产值488万元;建成精品水果500亩,年产值388万元;届时村民人均增收20000元以上,有力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寒冬暖阳,天高云淡。考察结束,我们惜别河口村,踏上返城的路途,我想:河口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文明、交织着美丽中国与和美乡村的步伐,向着“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的康庄大道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