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苗乡侗寨 同心奋进——黔东南不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金字招牌”

发布时间: 2024-01-26   作者: 石含开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014.jpg

贵州“村超”比赛现场,开展的民族文化展演。周光胜 摄

013.jpg

黎平县2023中国侗年活动,各族同胞起舞庆佳节。吴光辉 摄

012.jpg

黔东南州“村BA”篮球赛精彩瞬间。 (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供图)

引言

黔东南州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台江县入选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获评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一项项成绩的取得,记录着黔东南州46个民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团结奋进的发展轨迹。

一直以来,黔东南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党建与民族团结工作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金字招牌”。

如今,“锦绣黔东南”的一个个民族村寨尽展风采,勾勒出一幕幕幸福的剪影,绘就了一幅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画卷。

强基固本 共筑和美精神家园

拦门酒、赛芦笙、踩鼓舞……近日,尽管寒风凛凛,但台江县台拱街道红阳苗寨依旧热闹非凡,当地苗族同胞正身穿盛装,捧着香醇米酒,喜迎远道而来的宾客。

广场上,主客携手同歌共舞,畅饮开怀,一幅幅人和景明的幸福图景在这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铺展开来。

“这几年,借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推出拦门酒、古树祭祀、芦笙踩鼓、扎染体验等活动,把一批批游客留了下来。”红阳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小霞说。

据介绍,红阳村依托“民族、文化、生态”三大特色,通过村企合作,以“小切入、小投入、稳收入、快示范”的方式,有效盘活房屋院落、瓜果田园,将其打造成颇具特色的和美精神家园。

昔日深山老村,今日闻名遐迩。如今,“人间好烟火,度假在红阳”品牌不仅有口皆碑,还成功晋升为国家AAA级景区。2023年8月至今,红阳村游客接待量超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00余万元。

红阳村的蝶变,是黔东南州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一个缩影。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黔东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思想引领更加有力、主线更加突出,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重点打造一批、扶持建设一批、规划保护一批”目标要求,黔东南构建了州、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各县(市)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特色产业、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协同发展。

近三年来,全州共实施民族村寨建设项目201个,并明确每年至少打造20个民族村寨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力争到2025年共建设100个民族村寨示范点。

如今,凯里青曼村、丹寨卡拉村、台江红阳村、从江占里村等一批批村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幸福村。

根深才叶茂,本固方枝荣。目前,全州民族团结之花结出硕果,16个县(市)全部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7个县(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共有全国示范单位14个、省级示范单位214个、州级示范单位2362个。

培根铸魂 同谱守望相助新曲

“贵州‘村超’和‘村BA’已经足够精彩,苗年、侗年还这么热闹,大家一起吃团圆饭,跳舞唱歌,很开心,像一家人一样。”

在2023年的“中国侗年”活动上,第一次在黎平县肇兴侗寨过侗年的广东佛山游客张雨佳就被当地民族文化所吸引,她说,“在这边看到佛山醒狮和武术与侗族文化结合,真切感受到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在祖国大家庭中美美与共,真好。”

侗年联欢晚会上,黎平县以“大歌颂盛世天下侗家年”为主线,由“迎客之欢、节日之乐、友谊之情、盛世之音”4个篇章组成,向宾朋展示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旋律。

如今,肇兴侗寨当地群众与各地游客不分彼此、畅谈甚欢,不仅成了黔东南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景,还成了“活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之一。

今年以来,黔东南创新探索以台江“村BA”、榕江“村超”为代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实践。赛场上,万人共唱民族团结进步歌,全场飘满“中国红”,“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标语更是格外抢眼。

同时,将民族文化等纳入各大平台宣传推广,推出《侗寨琴声》《侗族大歌》《红军来到我家乡》等民族团结进步文艺精品和优秀红色影视作品,还通过苗年、侗年等“千村百节”系列品牌,不断增强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此基础上,黔东南州还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校园、社区、机关建设,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八进”大宣讲,成功推出剑河“民歌调解”、台江“民族团结食堂”等经验做法,首创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法庭,全州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团结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目前,全州共建成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160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态”教育基地17个。

奋楫笃行 携手助力乡村振兴

011.jpg

2023年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在镇远开赛。 (镇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依山居止,木屋为室是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的真实写照。

村落傍山而建,特色木屋沿袭了侗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并且一直保留着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

“通过乡村旅游,打造‘抬官人’‘祭天节’‘赶坡节’等项目,力促群众增收创收、助力乡村振兴。”黄岗村党支部书记吴龙保介绍,围绕绿水青山、民族文化等特色,黄岗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效应正凸显,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国家AAA级景区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十四五”以来,黔东南州将传统农耕、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研学体验等有机融合,率先在全省探索打造“旅游+民族团结”创建升级版,成功建成了从江瑶浴、剑河温泉、施秉都市森林等一批康养品牌,打造出天下西江、醉美肇兴、神韵黄岗、民俗纪堂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和施秉“务观山居”、雷山“龙塘山房”、榕江“月亮山居”等民宿康养示范点。

同时,依托“云村”模式,启动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融合发展数据库建设工程,以360度视角立体展现村寨概貌、民族节庆、特色美食、名胜景点、民宿露营等旅游线路板块内容,全力助推民族村寨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发展日新月异,乡村振兴不掉队。当下,一个个村落正在续写着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动实践,一群群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同胞正享着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生活越过越红火,正努力朝着理想的生活目标奋进。

数据显示,2023年,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7879.45万人次,同比增长25.7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5.82亿元,同比增长37.01%。

民族共繁荣,共筑“中国梦”。接下来,黔东南州将持续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以“村BA”、“村超”、特色村寨为窗口,突出“融”的导向,加快实施民族节日共庆交融、民族体育共享交融、民族村寨共居交融“三个交融”行动计划,在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为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探索出更多的“黔东南样板”。

亮点

“三省坡”上共话团结情

风电叶片悠悠旋转、成片草木随风摇曳、高山湖泊微波粼粼……站在海拔1300余米的“三省坡”举目四望,只见贵州黎平、湖南通道、广西三江的三地交界处,一座座苗乡侗寨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宛如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黔桂湘三省区域共同探索支部联建、平安联保、人才联育、文明联创、产业联兴的“党建+边界治理”模式,鼓励各族群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2023年7月23日,湘桂黔环“三省坡”区域文茶旅融合发展座谈会召开,三省区就党政联动、规划联动、招商引资联动等6个方面达成共识,通过成立产业联盟,共建边界产业发展会商交流机制,搭建“边界茶市”,完善产业链条,共同打造“风电旅游+高山休闲度假+‘三省坡’万亩茶园”一体旅游特色项目。

2023年9月,依靠党组织的智慧和力量,“三省坡”边界联合党委、“三省坡”边界联合调解委员会、环“三省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志愿者之家同时成立,边界矛盾常态化议事协商交流机制也正式建立,当地多处“插花”地带归属问题全部得到妥善解决。

2023年12月侗年期间,黔桂湘环“三省坡”区域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暨“相聚三省坡·共话团结情”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举行,共达成了三省区“民族村寨共居交融、民族节日共庆交融、民族体育共享交融”三项行动,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识的同时,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大家共同团结、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才是希望之所在。”洪州镇垒寨村党支部书记龙涛十分珍惜民族团结的良好环境,他说:“这里土地相连、口音相近、民俗相通,所以都是一家人,肯定要是一家亲的。”

如今,每年3月到10月,垒寨村700余亩“四季茶”都吸引着三省区边界的群众前来采茶,也挤满了收购茶青的三省区客商车辆,更吸引了数万余名游客前往旅游打卡;而4月举行一年一度的杜鹃花节,三省区群众更会带上美食美酒,把酒言欢,畅聊人生,共商乡村振兴,共话民族团结。

“三省坡”上话团结,“凝心交融”共奋进。当前,黔东南州与怀化市、柳州市正围绕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大格局、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推各民族共同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共促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建基层民族事务治理、共防民族区域风险隐患、共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品牌等7大板块,深入实施黔桂湘环“三省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省际交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黔桂湘样板”。

团结食堂的多向奔赴

“大家快进来,里面还有空桌子。”

近日,在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红光村民族团结食堂门口,正在操办儿子喜事的张平满心欢喜地招朋唤友,对于民族团结食堂的建立,他赞赏有加:“没了陈规陋习,一场酒席办下来,减轻了不少负担。”

青椒土豆丝、红烧肉、西红柿炒鸡蛋……不一会儿,亲朋好友们就与各自熟悉的邻居在此一起共享午餐。

得益于民族团结食堂的建立,当地的婚丧嫁娶都直接在此办理,省钱省事的同时,还改变了群众过去的大操大办、攀比之风,更引领着乡村治理。

“原来村民操办红事白事,红事彩礼贵花钱,白事规矩多烧钱。”据红光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勇介绍,民族团结食堂自2023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后,就承办过新婚宴、丧事宴席等6次,村里的办酒席成本、办酒门类、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群众还能享受到最优质、最实惠、最贴心的服务。

红光村“民族团结食堂”既是餐饮食堂,又是议事场所。在这里,还能共同商议村里的重大事务,更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这是一场多向奔赴。”杨勇介绍,民族团结食堂由村“两委”领办,“掌勺师傅”优先从村里组织能力强、厨艺好的村民中挑选,食材优先从村内采购,既节约交通成本,又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创收。“有了这个食堂后,很方便,大家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

2023年以来,台盘乡的民族团结食堂已经举办了16场红白喜事,制止了30余场不符合规定的酒席,节约了约10万余元的资金。

作为全国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建设的县市之一,一直以来,台江县就把民族团结食堂建设作为推动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通过规范管理、升级设施、拓展服务,提升民族团结食堂内涵价值的同时,探索构建“民族团结食堂+积分超市+社会治理网格+志愿服务”组织方式,全方位深化推进移风易俗,让新时代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吹进千家万户。

“民族团结食堂建设是我们探索农村基层治理、化解基层矛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助力民族地区新风行动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运营管理中,我们重点要做好的就是制定好一套管理制度,组建好一个优质的服务团队,选好一个运营模式,让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据台江县民宗局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永忠介绍,目前,台江县已经完成7个民族团结食堂示范点建设并投入使用,接下来,将在全县继续建设26个民族团结食堂。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2023年,黔东南州共投入2327.9万元资金,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和民族特色村寨共建成并投入民族团结食堂107个,当地的各族群众、街坊邻里以民族团结食堂为媒,手拉手、心连心,共话乡村振兴之路,共绘民族团结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