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黔东南州镇远:一湾碧水映古今

发布时间: 2023-10-16   作者:   来源: 人民日报、人民网贵州频道 编辑: 杨光洪

 

  

当武陵山余脉延伸入贵州黔东南,来不及与苗岭山脉相遇,又遇上蜿蜒向东的㵲阳河。于是,山水交融,形成了一片交通要冲,滋养出一座古城——镇远。

  在多山地的贵州,水陆交通顺畅的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明史》载:“贵州为内地,当自镇远始矣。”历代皆在镇远屯兵驻防,至今已有2000多年置县历史。过往船只由此下沅水过洞庭入长江,无数历史名人在此驻足留下诗篇……千载沧桑,镇远古城城址未变,诉说悠悠古韵;㵲阳河水依旧,映出繁华新景。

镇远古城(图片来源: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

  城垣古桥,看百年风貌

  赶着大早,沿着铁色的石垛拾级而上,湖南游客曾丽登顶了府城垣。待到晨曦与云雾散去,终于得见镇远古城面貌:在群山环抱之中,碧绿的㵲阳河自西向东蜿蜒贯通全城,用一个S形的优美转弯,将这座小城一分为二,形成“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古城格局。只见,铁路穿山而过,火车呼啸着隐入山间;㵲阳河两岸,车辆川流不息;厚重古石桥上,商贩肩挑水果而来。元、明、清三代,镇远都为府州治所所在。镇远城北以大山为屏,南以㵲阳河为池,府城垣则建在石屏山山脊上。千年硝烟散去,如今的府城垣,成了游客们登高望远的绝佳去处。意犹未尽踏上下山小道,曾丽咬了口还冒着热气的油炸粑,糯米香、辣椒香瞬时扑鼻:“都说镇远美食美景多,一次怎么体验得完!”穿行在城内,石桥城垣错落有致,古街古巷曲径通幽。巷道出口向㵲阳河北岸延伸,临河处就是一座座古码头。“不要小看这些码头,以前就连载着大象的货船都可以系泊。”镇远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主任段向东说,明清时期的镇远,是“民安物阜,商贾云集”的重要驿道。“过去有‘六牌十巷’的说法,‘牌’与‘坊’各有不同分区和地段。”段向东讲起了一段过去流行的民间歌谣,“头牌一枝花,二牌盖过它;三牌京果铺,四牌油炸粑;五牌开马店,六牌烂豆渣。”过去,“头牌”位于府城东边青龙洞附近,皆为官宦人家;“二牌”住户是书香门第;“三牌”住户为做小生意者;“四牌”住户是作坊生意人,大多是磨米浆、做粑粑的;“五牌”住户多是在镇远主要官道上开设提供食宿、驮马的旅店的;紧邻开旅店的“六牌”人家,制作便宜美味的豆腐,生意虽红火,却都是些贫苦人家。如今,城垣、石板、青砖依旧,城中繁盛更胜从前。行到巷道里一处售卖冰镇嫩豆腐花的摊位,段向东笑着说:“早就不兴分什么‘头牌’‘二牌’喽。现在古城里的家家户户,生意红火的都是‘一枝花’嘞!”

  舟楫竞渡,融民族文化

  㵲阳河畔,灯火渐明。街道、灯笼、屋舍都荡漾在水波里。喝下一碗镇远红酸汤,79岁的镇远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陶钟麟向记者介绍起了镇远人的心头好——赛龙舟:“别看锣鼓一响,大家你追我赶,其实讲究一个和谐吉祥的好彩头。”“我们镇远的赛龙舟传统已有上千年历史。” 陶钟麟说。清乾隆《镇远府志》载:“镇远府,端午日作龙头戏。结彩两岸,观者如堵,以祈岁稔。”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镇远龙舟节正式命名,此后每年端午节,镇远都会举办赛龙舟活动。2011年,这一文化活动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古城步行街上,百名壮汉头绑黄布,齐声大喊号子,缓缓抬起上千公斤的龙舟龙头。龙头后是唢呐队和表演队,有的挑着桐油、推着小车“卖布”,有的手捧荷叶、跳着采莲舞步子前行。再往后是身着民族服饰的男女老少,扁担两头或挂着家禽,或挑着粽子、米酒……每逢端午,这番热闹景象都会在街头上演。“红龙、黄龙、青龙、白龙,每个街道、村寨参加比赛的龙舟颜色和造型各不相同。苗族芦笙舞、侗族山歌,突出的就是多民族共融、多文化共生。”赛龙舟州级非遗传承人皇安东说。“赛龙舟是人与船的合二为一。激烈时,落后船的指挥人双手揪住龙头下巴,两只脚蹬在船头,一上一下‘惩(按)龙脑壳’,以求超越对方;超前船的指挥人则在船头双脚倒立,用脚当手,来回蹬动,用脚指挥。”皇安东描述起过去的精彩场面。“划龙船呀!喂喂!划得赢啰!吃粽粑呀!”说到精彩处,皇安东双手模仿划船动作,即兴喊起划船号子,“其实不管输赢,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图吉利’‘凑热闹’。”镇远近一半人口为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赛龙舟成了各民族共同的传统活动。段向东认为:“赛龙舟体现出的是‘和’文化,各民族在这里团结和谐。”不只是赛龙舟。巷道中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四合院,既有几分徽派特征,又融合苗族侗族干栏式吊脚楼风格,镇远的兼容并包在古城民居中同样可见一斑——不论南来北往,皆可在此落脚。江西人建“万寿宫”、福建人建“天后宫”、两湖人建“禹王宫”、四川人建“川祖庙”……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十五省客商涌入镇远,先后建起“八大会馆”。多元文化沁润交融,让镇远逐渐成为五方杂厝、万户烟火的要津。

  古镇新生,聚八方人气

  “镇远街,人挤人,挑窑罐的被撞破,担桐油的挤不出城。”一句民谚道出了镇远的旺盛人气。“古城里的好人气,可离不开我们这些‘古巷管家’嘞!”在老街巷道,经常能见到镇远县㵲阳镇兴隆社区老党员邓明凤的身影。砖木结构古建筑需要注意消防安全、行动不便的邻里需要帮助……桩桩件件都马虎不得。兴隆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文杰介绍,通过把辖内仁寿巷、复兴巷、四方井巷等10余条古巷道,按照地理相近、居住相连、便于服务的原则进行划分,社区组建起一支22人的“古巷管家”队伍,服务居民、游客和商户。如今,结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美城乡四大行动内容,镇远县紧盯街巷环境精细化治理,组建由社区干部、热心群众以及党员干部组成的“管家”队伍,以古城巷道网格为载体,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环境整治、安全生产、政策宣传、纾困解难等工作,将“古巷管家”基层治理模式推广开来。“只有一套房、一个服务员,只做精品民宿。”2015年,来自广东的陈水兴来到镇远,游览一周后,决心租赁下巷道半山腰的民居开办民宿。老板、保洁、厨师……都是陈水兴一个人。辛苦获得了回报,今年整个夏天民宿都没有空置过。“人气,就是扩大经营的最大底气。”古城内一家连锁酒店的经理何常春,选择了另一条发展路径。酒店不仅开起非遗研学馆,让游客体验蜡染、制作香包等手工艺,还提供游客孩童托管等特色服务,生意火爆。近年来,镇远在文化旅游业态上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住宿体验需求,吸引着外地客商投资兴业。截至今年5月底,镇远县旅游市场涉及出行类、餐饮类、购物类、娱乐类主体总量达2235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2万余人。“只需一部手机,游客通过扫描‘古城全景VR’二维码即可进入,涵盖美食、住宿、景点等各方面内容。”镇远古城智慧旅游中心内,镇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华说。现在,古城内的巷道、码头、建筑都可以实现VR(虚拟现实)讲解体验游,游客既能看到两岸的美丽风景,又能感受镇远的文化魅力。“从1986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始,镇远就一直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唐华说,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镇远不断提升文旅业态和服务能力,挖掘旅游新产品新场景。时近傍晚,登高远眺石屏山,一湾碧水奔流不息。自在游走古城镇远,兼具古韵与现代的生活并不遥远。



相关报道: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日报社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均为黔东南新闻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 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