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神秘侗寨   传奇龙图

发布时间: 2018-01-15   作者: 王康年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龙图秋景

  说起“龙图”二字,很多人会想到电视剧中北宋时期铁面无私的包拯包青天,曾任龙图阁直学士而得别名包龙图,其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而我所写的龙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位于贵州省东南山区的湘黔桂交界之地。龙图位于从江县县城东北,之前沿老县道到从江县城约40公里,现从江至洛香一级主干道开通后仅25公里路程,是省级洛(香)贯(洞)工业园区的中间重要连接地段。龙图是一个山间盆地(当地称田坝)及周边村寨的统称,卫星影像图上近“人”字形的山间盆地约有1.35平方公里,也是从江县仅有的几个大田坝之一。龙图人祖祖辈辈在这里勤劳耕作至少数百年,又有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才有了今天的新面貌。

  龙图四周群山环绕,山间盆地、溪流、暗河纵横交错,山地、丘陵高低起伏,形如一条沸腾的苍龙,特别是龙图田坝北面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侗语称“包规三”,其山势形状神似传说中龙的头部,龙头因此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名为龙图,与包拯的别名包龙图同名纯属巧合。龙图解放前曾设区和乡,解放后设龙图乡,撤乡并镇后属贯洞镇管辖。

  龙图位于贯洞镇东北,相距不到4公里,大龙图包括腊水村、宰门村、腊全村、友团村、德卡村、刷搞村等村寨,而小龙图仅指腊水、宰门、腊全三村寨。共有侗族居民千余户近四千人,是六洞地区侗寨之一,也是侗戏之乡。

  龙图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的侗族英雄吴勉(1334 ~ 1385)时代,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但留存的文物极少,也没有那么久远。仅保存有清朝末年修建的宰门鼓楼和1933年重建的宰门花桥、安定门遗址等,而腊全村、腊水村鼓楼是我记事以后才重建的。光绪《黎平府志》记载的光绪庚寅年(1890年)重修的龙图永定桥(花桥,据说有亭),父亲回忆先辈们的描述,大概位于现今一级道路过平原河的位置,于我父亲出生的前十年即1923年被洪水冲毁。我老家所在地正好位于花桥的北东端,地名“桥头”因此而得名。现路牌已改名为“告桥”,“告”是侗语“头”的音译,“桥”系直接意译。

牛井

  龙图留存较久远的还有宰门村寨脚的那两口古井,历史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其中一口古井位于龙图小学大门的下坎,侗语称“门规”,“门”是“井”之意,“规”是“水牛”之意,即水牛井,也是侗族地区常见的石牛井之一。整牛石雕长约1.6米,栩栩如生,头部有些破损,经年累月,苔迹斑斑,股股清泉从牛嘴中源源涌出,经年不息,仿佛向后人慢慢叙说着龙图侗寨的流年岁月沧桑。

古井——一上升泉

  而另一口古井位于水牛井之东北面,二井相距约百米,侗语叫“门均”,即上升泉,是黔东南民族地区另一常见的石井类型石桶井(现改为混凝土井壁),井口椭圆形,长轴约1.5米,井身比地面高出约1米,泉水从井底源源冒出,气泡源源不断,水量比水牛井小些。我记忆尤新,在读小学的五年,这两口井曾是我们下课、放学时嬉戏的地方。我是从事地质工作的,判断两口井都是通过地下岩溶管道水补给,底部有二叠系梁山组煤系地层作为很好的隔水底板,尤其是上游那一片栗子树原始森林未被“大跃进”破坏而保存完好,因此水流常年不断,加之补给水源地埋藏较深,受地表水影响小,水质常清不混。

  龙图人以勤劳而远近闻名,曾种植椪柑,种出了省级文明村寨,种出了富裕文明的新生活。2000年从江县第二届椪柑节成功在此举办,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正福亲笔在寨头公路牌坊上写下了“椪柑第一村”五颗醒目大字[8]。虽然椪柑的辉煌已过去了十多年,但气势雄壮的“椪柑洋楼”(种椪柑致富修建的楼房)依然矗立村寨的旮旯角落,夏绿秋黄的田间地头,挺拔的现代楼房,传统的吊脚木楼,新式钢筋混凝土楼房和古老的叠檐木屋、鼓楼凌空呼应,是一幅时代文明和传统民族文化相融为一体的美丽画卷。

  龙图地区是以侗族为主的聚居之地,有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底蕴,是侗戏的发祥地之一,有斗牛、斗鸡、鼓藏节、芦笙赛等丰富多彩的竞技活动,有神秘的祭萨仪式、吃相思、抬官人、打略、找新娘、踩歌堂、鼓楼抢鸡、行歌坐月等民间习俗,特别是抬官人和正月初一“打略”最具特色。从古到今,龙图地理位置优越,是湘、黔、桂三省的必经之地,也是历代侗族英雄的活动中心,吴勉、杏妮(萨岁)、方姑妹、刘杰、梁世锦、陆大侠等英雄豪杰及三省侗族地区款首包括名人都曾在此为维护民族平等,演绎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