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瑶白侗寨: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发布时间: 2018-08-27   作者: 王芳焯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在锦屏九寨北侗腹地,世居着两个古老村寨,一个是原中林验洞长官司治所彦洞侗寨,另一个是瑶白侗寨,两寨互为毗邻,寨情民谊源远流长而非同寻常,演绎着数百年来姓氏分合、群族互动、婚俗改革、民俗传习及社会变革相融合碰撞出的民族文化大景观,是清水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文化演变的一个缩影。

  幡旗猎猎,摆古声声。当人们还沉醉于“三年一大摆,年年一小摆”的瑶白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古节”的古朴和神秘时,婀娜多姿的回娘家队伍中的那群姑妈俨然成一道独特且靓丽的风景,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其阵容庞大而“家”风迥异令人回味无穷。

  瑶白村作为国家传统村落,因带有原始神秘的民俗地域色彩的摆古活动而被世人所熟知。“回娘家”是摆古活动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促进摆古文化多元化发展,其功不可没。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姑妈均来自与之相邻的彦洞村。

  每逢大摆前,彦洞姑妈昼夜不停地编排本土特色歌舞,为传承丰富的民俗元素和活动撑起“半边天”。同样,作为被邀请参加活动的村寨代表彦洞村,在活动中既代表受邀村寨又夹带亲戚情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历史上,彦洞为中林验洞长官司治所,瑶白是九寨之一。众所周知,彦洞瑶白两寨世代交好,有“彦洞瑶白一家亲”“彦洞瑶白‘秧地田’”(“秧地田”意为相互依存、缺你不可)的说法。

  是什么缘由让彦洞、瑶白两寨的感情如此深厚和奇特呢?

  人伦之始,夫妇为先;王道之源,婚姻最重。古瑶白原土著居民为苗、侗杂居的多姓氏村寨,各大姓氏几经合合分分逐渐演变为一个侗族村寨。据寨老口述、史料文书及碑文记载,得益于清雍正和光绪年间的几次成功而重大的婚俗改革,瑶白村的婚姻秩序和社会群族关系得到裂变和重组,封建狭隘的陈旧婚姻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和瓦解。终于,瑶白与毗邻的彦洞可以开亲、自由婚配,开创了两寨“土民联姻”的开亲先河,结束了彦洞远通启蒙、钟灵,瑶白远通大广、小广等时因距离遥远而出现“肉臭酒酸”的悲摧结亲史。从而,少数民族边界关系稳定和谐,开辟两寨团结友好、互通往来的联姻格局,地方民族文化得到融合发展。

  此后,“就近原则”“以地择人”婚姻观为多数适龄青年和家庭择偶的首要条件。由于地域相邻、习性相近,两寨男女恋爱结婚顺当自然。其次,瑶白地势陡峭,而彦洞居住地平坦开阔,瑶白姑娘想找一个离家近且生活条件更好的婆家,彦洞自然成为首选之地,这也当时多数瑶白姑娘选择出嫁彦洞的原因之一。

  两寨通婚,多数是瑶白姑娘嫁往彦洞,除自然条件、思想局限及世俗观念之外,多少也有些“民轻土贵”的意思。随着时间推移,两寨通婚甚密,世代交好,且亲戚网越织越密,多数家族“亲上加亲”屡见不鲜。

  但无论彦洞,还是瑶白,各房各姓各家各户二三代之内必有亲戚,家家户户或多或少或远或近也是亲家关系。所以才有了今天“二三代之内必有亲戚”“彦洞瑶白一家人”“彦洞瑶白‘秧地田’”等说法。

  在当代,时代进化,信息发达,深山里的侗族同胞也逐渐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婚姻范围向周围拓展,这种婚姻配比“村寨化”的特殊婚配方式才慢慢淡化。

  之后的两寨《定俗垂后碑》中革新“舅公礼”“还娘头”等俗礼是在“破性开亲”“土民联姻”的婚俗改革基础之上的诠释、拓展和升华。

  实例说明,彦洞乡邻近村寨举行节庆活动,少了彦洞或是瑶白的参与那必定有欠热闹的。

  瑶白人的歌舞古拙而温婉,民俗味十足,似乎与生俱来。姑妈们把浓重的这种瑶白特性带到婆家,继而影响着婆家歌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彦洞的歌舞技艺也独树一帜。

  活动中,姑妈“回娘家”演变成了摆古节中必不可少的当地特有的一种传统风俗,逢年过节时回娘家祭祖认亲,也表达一种浓浓的乡土回馈。

  基于这历久弥新的种种历史因由,近年来,在外务工的两寨游子自发成立“在粤同乡会”,以团结、互助、共赢为宗旨,众筹资金,救助落难受灾家庭,赞助公益事业,继承九寨侗乡美德,助力家乡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从刊立于乾隆三十五年的彦洞《廻龙桥碑》碑序的捐资建桥的后部捐款名单中为瑶白滚氏的事实可以窥视,两寨精诚团结、合力修桥的壮举折射出彦洞与瑶白两寨的深情厚谊更为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