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大利侗寨—心中的世外桃源

发布时间: 2018-12-04   作者: 杨胜东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在榕江县城东北23公里处的深山幽谷中,有一个古村落——大利侗寨。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里翠竹连片、古树参天,这里古筑成群、清流穿过,这里静谧安详、民风淳朴。

  11月28日清晨,我有幸随着采访小组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了大利侗寨。穿越大利侗寨,古花桥是必经之地。我们采访小组一行首先越过一座古花桥,大利的花桥始建年代多为清代,共有五座,分别为寨头花桥、上步花桥、中步花桥、下步花桥、寨尾花桥,它们横跨在穿寨而过的利洞溪上。眼前的中步花桥是大利花桥的代表,与鼓楼、萨坛、杨显周宅和杨胜能宅在同一轴线上,是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建筑。长廊两侧置有长凳,供人歇息。花桥除了利于两岸交通和上山下地劳作之外,还是乘凉、摆古、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寨老们也会在花桥上商议寨中大事。过了花桥,沿着古石道,我们来到了望乡客栈,这是大利写生基地的接待处,因为处在深山幽谷中,幽美的古村落成了艺术院校学生寻找创作灵感的源地,基地负责人杨再祥介绍,从今年四月到十一月就有八批来自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考察写生。

  顺着利洞溪上的古石道,我们来到了杨猛粮仓处,大利的古粮仓均建于清代中晚期,多为穿斗木构歇山青瓦顶三层建筑。底层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呈正方形者谓之“四方来财”,呈长方形者谓之“长有久有”。粮仓正中部位楼厚壁坚,用以存粮;外围楼面,坦平宽敞,可以晒谷存物;在最外围的檐下柱间,横装树条为“禾晾”,用以晾晒禾谷、黄豆、红薯等农产品,此刻我们看到粮仓外围的檐下柱间正挂着红、白萝卜,形成别有一致的风景。往上走,有一个古石碓,石碓是农家最原始的生活用具,每年的侗家节日三月三,用石碓舂甜藤和黄草,做成又香又甜的三月粑;四月八,用石碓舂乌米叶做乌米饭,与牛过节;古历八月在糯谷尚未完全成熟之时,侗家摘下禾苞煮熟用石碓脱掉外壳做“扁米”,它承载了侗家千百年的幸福生活。沿着村间的古石道,我们来到了一口大井处,大利村内的古井共有6口,风貌古朴、水质甜美、四季丰盈。眼前的闷敦古井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即公元1772年。古井的正立面为拱门式,上垒券顶,由大青条石砌成,井边刻有清乾隆三十七年的纪年,拱顶可遮蔽尘土和落叶。井口前面左右两侧各置鼓形石墩1个,利于放置水桶和抬水起肩。井框正面青石板上缘开一小缺口,井水涨满由缺口溢出,顺井台小石沟流入井前小池。小池为洗菜洗肉之地。小池水满溢出再流进大池,方便洗衣洗物、蓄水防火,污水再由此排入公共沟渠里。层叠的用水系统,充分体现侗族善用水资源的生活智慧。

  随后,我们来到村内仅存的完整四合院形制的民居建筑,眼前的这座四合楼院据传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即1780年,四排三间,上下三层,青瓦屋面;一、二层为居住,三楼为仓储空间,并且有三面回廊,俗称“走马转阁楼”,可从三面观赏村寨内的风景;中有天井,石板铺墁,保存完好,铺地北角有个古钱形的排水口,保持院落整体排水畅通。四合楼院前临小溪;流水潺潺;高大宏伟,让人叹为观止;室内空间格局和火塘都保存良好,楼内每室开门,致使室室连通,犹如迷宫。最后,我们一行来到了位于村寨中部高地上的鼓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原来的功能是为了传递村中急要事,后来也变成侗家人集会、议事、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村寨内的鼓楼在很早以前就有,其内有铜鼓,有事或土匪进寨时,击鼓请全村人聚集,聚众议事。大利鼓楼毁于火灾。眼前的鼓楼是2003年榕江县人民政府和村民共同集资重建的。新建鼓楼为六角九重檐木构塔式建筑,室内施六柱,直通楼顶,屋檐施青瓦覆盖,翼角起翘较高,着白色涂料。在鼓楼的建设中,其柱子有着象征意味,多少根柱子代表多少个家族,这个新修的鼓楼也具有这样的寓意。新鼓楼有六根柱子,表示着大利村杨姓的六大支。

  转眼间,一个上午过去了,我们来到大利村石主任的农家乐就餐,体验洞家美食。随后与老支书杨胜和畅谈,老人家今年72岁了,但目明耳聪,头发也没见白,精神还抖擞着呢!老支书介绍,现今的这条山间油路是2004年修通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候为方便与外界的联系,他们全村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耗尽五年的时间终于修通了一条路。穿越时间的痕迹,我想之前几百年大利人过着的不正是与世无争的桃花源般日子嘛!即使在今日,它也一样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远离了世事的纷繁复杂,置身其中,整个人心情彻底得到释然,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人倍感轻松、惬意和自在。

  大利,在深山幽谷中,在云海苍茫间,在水天相映里,你与大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你是远离喧嚣尘世的净土,你是疲惫心灵的归处,你是心中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