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品味家乡“翁普节”

发布时间: 2019-05-06   作者: 黄镕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我的家乡剑河县敏洞乡沟洞村,是黔东南的美神仰阿莎之故乡,一个很古老的侗寨,为中国传统村落。

  家乡沟洞村地处偏远,不甚出名,但美妙如画的山水风光和古雅淳朴的侗寨风情都是令人痴迷陶醉的。然而,最能打动我、震撼我灵魂的还是沟洞村那个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古老而神秘的侗族“翁普节”。

  “翁普节”的“翁”,是指祖父,“普”是指父亲。“翁普”,即是祖先的统称。“翁普节”一年一度,时间是每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小暑之后的头卯日。这一时间自古约定俗成,年年如此,亘古不变。从节日时间上看,“翁普”节正值盛夏,一年中,农民在春季播种结束后,即将迎来的是最令人期盼的就是“秋收遍地尽黄金”的时节。为告慰逝去的祖先,让他们也能分享到如今丰收在望的喜悦,就确定以这样的好日子作纪念,所以“翁普节”又叫祭祖节,也叫尝新节。每到过节,凡在外地的沟洞人,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远,他们都会安排好工作按时回归家乡去。我作为沟洞人,自小都有机会回到家乡去品尝“翁普节”的味道。

  “翁普节”有它的特别之处,即在节前倒数第13天,要专门进行一项必需的重要的准备,叫“进河”。当天一早,各个房族由族中一德高望重的老人作指引,各家女主人身着盛装,脚穿新草鞋,肩挑小木桶和细篾竹篮,按房族长幼次序,排成长长的队伍,沐着山村晨雾,迎着盛夏朝霞,前往溪边去清洗“翁普节”祭祀祖先所用的物品。一时间全寨几十个房族的几十支“进河”队伍,几乎同时出动,拉成一条条长龙。场面热烈,声势浩荡,蔚为壮观,形成古老侗寨一道靓丽的特有的夏日奇景。来到溪边,各家女主人一边用心清洗祭祀用品,一边面对清澈的溪水,深情回顾祖先从遥远的地方迁徙沟洞定居的艰辛历程和劈山造田,拓荒开垦,造福后代的创业精神。同时期盼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祷祖先护佑子孙平安幸福。“进河”结束,还要把清洗好的祭祀品按规定精心腌制起来备用。这项在特定的时间以特殊的方式所进行的“进河”活动,看似简单平常,但从中可以看出家乡“翁普节”这样别出心裁的节前准备的深刻寓意。

  “翁普节”的内容也是非常朴实独到的。从“进河”那天算起,到第十三天,即农历小暑之后的第一个卯日,就是“翁普节”。这一天,全寨以房族为单位统一进行集体祭祖。祭祖的集体行动,体现了一个房族的思想统一和同心同德。事先,各家要在火炉旁摆设一张长长的条桌,把从山里现摘新鲜的云南叶摆在桌上,又在每片树叶上满满盛着一大堆醇香扑鼻的糯米饭,配上“进河”当天腌制好的干蕨菜和烹得金黄剔透的小干鱼,奉上两钵甜酒醸和两钵不放盐的米炖菜,都分别用老楠竹筒盛好。在每一堆糯米饭旁边放上一双从山里现采新鲜的细小实竹截成的筷子,还放上几个贝壳当汤勺,又将从稻田里现摘的新鲜禾包掐断洒在每一样祭品上,以示让祖先“尝新”。这些祭祀品虽然简单朴素,但其数量多少又颇有讲究。每家摆设的祭祀品数量的多少得按房族长幼确定,不能多也不能少。各家摆设祭祀品时,都是十分肃静和虔诚,不可随有便事先品尝祭祀品或喝水或抽烟等违规行为,更不能有争吵或说些许不吉利的言词。

  按规定摆好祭祀品后,把房门关严,不许有任何人进出。之后,大约早餐时段,才开始以房族为单位,按房族长幼次序一家一家进行集体性的祭祀活动。每去一家,整个房族的男女老幼及其所有客人全部参与。大家在族中最年长者的带领下,几十人共同围着长桌,先由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说辞祈祷一番。说辞内容大致围绕高尚情操、忠孝仁义、文明新风、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教化后生为人处世的箴言警句,让大伙洗耳恭听。完毕,大伙才可以品尝长桌上祭祀品。家乡“翁普节”这种长桌祭祀,其实就是侗族传统饮食文化中最古老、最朴素的“长桌宴”。说她古老,是因为“翁普节”由来久远,代代相承,沿袭至今。说她朴素,是因为整个祭祀活动除限量的小干鱼属奢侈品之外,再没有任何的大酒大肉,简单到连两钵家常的米炖菜都不许放盐的程度,而且盛饭用的是树叶,盛汤用的是竹筒。足见节日的原生态和祭祀品的原汁原味。

  从“翁普节”的“长桌宴”里,我仿佛看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远古时代奠基创业之艰辛。家乡“翁普节”,她仿佛在告诫我们:不能忘本,要饮水思源,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大凡,每一个节日都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反,家乡“翁普节”不仅有着许多严格的禁忌,还有一个并不美丽而令人毛骨悚然的传说。从“进河”的准备开始,到祭祀仪式结束的整个过程,所有的祭祀品都不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事先品尝或偷吃,这就是“翁普节”最严格的禁忌。传说,凡违反禁忌和规矩的将会遭到天谴报应的责罚或会给家中带来鬼怪之事。传说归传说,不足为信,但它却无形中在告诫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遵守规矩,要面对现实,敢于克服困难,决不做伤风败俗、背信弃义的缺德之事。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不可相信世间还会有什么妖魔鬼怪的存在和作祟,但对于引导人们要遵纪守法,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高尚价值取向等方面,就具有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了。

  家乡“翁普节”还有一种令人费解的规范性用语。节日期间,对许多祭祀用品的称谓不能直呼其名,而要以某种特定的带有隐秘性的语言代之。如:筷子称为“拐杖”,蕨菜称为“高粱”,盐巴称为“草木灰”,酒类统称为“水”,糯米饭称为“高坡”,鱼类统称为“杉木刺”等等,在家乡沟洞村,自古至今都如此传承而信守不移。这其中所隐含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但从中可以窥见“翁普节”渊源的古老和神秘。

  家乡“翁普节”,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性的传统民族节日。我想,“翁普节”更是一笔极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古代先民留给我们的一部很难得的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教科书”。所以,每次回到家乡沟洞村去过“翁普节”,我都觉得总是那样的新颖别致、赏心悦目、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