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美丽的堂安侗寨

发布时间: 2019-06-04   作者: 谢锐勤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从黎平县肇兴坐车到堂安,第一眼就看出堂安侗寨处在风水绝佳之地——“太师椅”上。

  侗寨建筑沿山体等高线布置,以鼓楼、戏楼为中心,没有高耸的大楼,没有抢眼的水泥墙,吊脚楼大多前稻田后竹林,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寨子外观与大自然保持同色调,消融于野草闲花中。远远望去,堂安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很有韵律美感,又气宇轩昂,俯瞰群山,有万佛朝宗之气势,但寨子并不霸气,相反很平和淡然。

  走进寨子,原汁原味的堂安生活便呈现于眼前。这里的石板路与江南水乡古镇的不同,经常行走的部分也很光滑,但不平整的地方依然粗糙,间有杂草生长,在蜿蜒曲折与高低不平中凸显岁月的久远,与原木结构的吊脚楼相吻合,野趣而古朴。

  “地偏居自稳,石路接平田。云合茅檐树,雨添花间泉。”侗民们热爱大自然,即便是落满地的枫树叶,也让它继续发酵,成为来年最好的肥料。因此,艳丽落叶铺满屋顶,仿佛给吊脚楼披上一层金色薄纱,寨子显得更加浪漫。凤凰的吊脚楼临水,堂安的吊脚楼临山,在落叶点缀下,堂安似乎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气质。

  登石阶时,迎面走来一位挑柴的老妇,两捆黯淡无光的枯枝上插放几颗鲜嫩翠绿的大白菜,暗色与亮色形成鲜明对比。老妇不紧不慢,带着回家的欢愉,一步一个台阶往下走,看到我拍照还露出略显羞涩的笑容。捡拾好柴火,收割好青菜,也许她今天的劳作已结束,剩下的就是自在的时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下山路时,萨岁坛边的池子里,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在洗空心菜,池子里的水由山上溪水引导集聚而成,喝两口,山水天然甜味充盈口腔。

  鼓楼位于寨子中央,也在萨岁坛边,几位中年男人正在鼓楼下烤火。鼓楼是他们公共娱乐的地方,也是其精神支柱的地方,在祖灵庇护下,他们相信生活会更加安稳和美满。一路上还有欢跑的小孩,在广阔的天地里面无忧无虑地玩耍,亲近山水,亲近牛羊,亲近小伙伴们。“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种似曾相识的生活,也是我们回不去的童年时光。

  深山里的堂安,并不显得贫穷或落后,无论是放在屋外不上锁的粮仓,还是屋檐下到处正在晒的红萝卜,都显示出他们的知足常乐。从他们的表情和生活来看,显然尚未被外界浮华的世界所打扰所同化,到处洋溢着一种浓郁而纯净的生活气息,一种从容而悠闲的生活态度,这是一个活着的古老侗寨。

  来到寨子最高点——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太师椅”前壮阔全景尽收眼中,堂安是中国与挪威的生态村共建项目,余秋雨对这里全方位的原生态赞赏不已。堂安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馆舍,涵盖了堂安及其周边侗族社区居民生活、生产及其环境。一开始觉得有些愕然,然后便释然和钦佩了。

  真正的生态博物馆,一定不是封闭的空间,一定是向世人敞开的环境,一定是真切存在于世人的眼中及心里的天地。封闭起来的生态博物馆,充其量是展览,是摆设,是死去的建筑,没有寻常百姓及日常生活的注入,没有天地灵气及风云变幻的注入,注定没有生命力,也不可能长久。

  因此,这里的建筑和生活都力求原生态。这样的侗寨,不会让人感觉我是山之王,山之主,而会感觉大自然才是真正的主人,人类只是借居暂居而已。

  午饭就在萨岁坛边的侗族老爷爷家里吃,酸萝卜炒土猪肉,在梯田里奔走的土猪,肉质细嫩,口感醇香,在酸爽红萝卜的调和下,一阵曼妙的山野风味扑面而来。菜心炒土鸡蛋,绿油油的菜心,刚从坡地里摘来,在金灿灿的蛋黄点缀下,仿佛在提前告知春姑娘到来,风情万种而又芳香扑鼻。几个新鲜的家常炒菜,一份甜甜的山泉水汤,是这片乡野最质朴的绽放,脑海中还浮现着洗菜老奶奶的笑容,身心似乎也跟着融入游荡于田野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