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黎平四寨古老的节日文化

发布时间: 2019-07-29   作者: 龙 迅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四寨村,位于黎平县双江镇东南部,距县城63公里。村公路穿寨而过,厦蓉高速公路出口直达四寨,二级公路直通黎平县城,交通便利;全村地形为缓坡地,西南两条河流,汇于小坝,余水东去;全村4个自然寨,414户,1858人,均为侗族;村民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种植经济作物、林木产业(松树)为辅;四寨自古以来,每年以开展“斗牛、摔跤”节日活动而著称于世。相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斗 牛

  四寨的传统节日集会,第一项是“斗牛”活动。黎平县许多乡村都有斗牛活动,规模最大的是双江乡四寨村的斗牛了。斗牛的日期,有句顺口溜:“侗家斗牛日子怪,春冬两季要逢亥,二月十五在坑洞,三月十五在四寨。”

  四寨村与从江县的邦土村毗邻。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四寨村便热闹非凡。斗牛场上,摔跤坪里,田边地角,四周山坡,公路两旁,人山人海。侗家斗牛何以要在“亥日”进行,据说亥日是个公正的日子。

  斗牛前夜,牛主便把牛圈用草绳围起来,不许外人进入圈内。一些“斗牛迷”们则聚集在鼓楼里进行“卜螺”游戏,预测牛王的胜负。卜螺的方法,是取两个田螺和一副银耳环放在木盆内,先确定田螺分别代表某方牛王后,随即起“卜螺歌”,等田螺渐渐蠕动起来,互相追逐,跑者为追者为胜。

  “卜螺歌歌词大意是:银砖砌堤,金桥架河;请你祖母,赐我田螺。田螺田螺,变成神螺;银子的肉,金子的壳。甲乙地生,壬癸地长;钢犁不惧,铁粑不躲。夜断五行,日验八方;百发百中,从无差错。我今出师胜败如何?我方若胜,金桥上过;若遇凶狠,快把身躲。金螺神螺,听我唱歌;急急如令,直报莫拖。”

  大型的斗牛活动,都在传统的“斗牛塘”(即斗牛场)里举行。斗牛前,还要举行盛大的“踩堂”仪式。“牛王”停歇的地方,周围插着许多竹制彩旗,竹竿上挂满五色鸡毛;竹旗之间用绳子连接,严禁外人进入。待各寨牛王进场后,就举行邀约斗牛仪式。邀约队是一个由10余人组成的器乐队。他们吹起芦笙敲着锣鼓,到对方牛王憩息之处相约。双方相约同意后,则刻木为记,各执一半为凭。然后各自牵着牛王,打着火把,从斗牛场两端入场。这时,三声铁炮巨响,吹笙击鼓助威,人群不约而同地高呼:“哼波罗务!”牵牛者庄严地将火把往前一抛,两牛四蹄腾空,相对冲去,铁角相碰,铿锵有声,血眼对视大如铃铛。牛王在角斗中,有一碰就决胜负的,也有斗得难分难解的。如果双方牛王斗了三五个回合仍不分胜负时,双方牛主就用大棕绳各自套住对方牛王的一只后腿进行拉救。斗胜了的牛王,被主人牵着亮相,绕场三周;人们纷纷给牛王披红挂彩,鸣放鞭炮,以示祝贺。主人更是爱抚不已,一桶桶的米酒,毫不吝啬地直往牛王身上泼去。“哼波罗——务”的吼声,锣鼓的猛击声,响彻云霄。芦笙手们鼓着腮帮,吹得左摇右摆,欣喜若狂。斗败的牛王以前都是杀掉分而食之,后来移风易俗,让牛王“退休,驯为耕牛。”

  斗牛活动,相传是从三国时期兴起的,当时诸葛亮率军南征,七擒孟获后,为巩固其统治,就鼓励南人吹笙斗牛,以显示太平盛世的形象。故民间流传的《斗牛古词》上写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银买牛,吹笙斗牛,乐而忘返。”侗族人民的斗牛活动一时四处兴起,世代沿袭至今。饲养的牛王,每个都冠以美称,什么“震天王”、“春雷王”、“胜霸王”等等。每个牛王的冠称都写在一块叫“马牌”的木板上,牌子两边和背面写有斗牛诗。如“上阵似罗通扫北,对垒如薛礼征东”,皆以古代名将比喻。

  斗牛活动,又是四寨村民的社交活动之一。斗牛前的两三天,四村八寨的客人都来到参与斗牛的村寨赛歌做客。当斗牛活动接近尾声时,一对对客寨男青年,吹起芦笙,跳着舞步,抬着糖果去送给他们中意的姑娘;而主寨的小伙子、姑娘们则把所有客寨的人分别接到家里盛情款待。晚上,男女青年们便聚集在鼓楼里“行歌坐夜交结朋友,培养感情。”

  摔 跤

  四寨的传统节日集会,第二项是“摔跤”活动。摔跤,是四寨侗族村民较大型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乡土色彩。

  摔跤活动,只在黎平县双江镇的四寨、坑洞开展。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坑洞摔跤场比赛日,优胜者将参加三月十五日的四寨摔跤场比赛活动。这一天,各民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涌来,云集子四寨沙坝,共赏摔跤技艺;晚上男女青年相互对歌开展社交活动。这种比赛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征云、贵、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实施“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孟获归服之后,诸葛亮教少数民族开展斗牛、吃牯脏等娱乐活动,以化解当时百姓和统治者的矛盾,安定社会。故而比赛活动,也随之应运而生。坑洞四寨的摔跤,形式不同于西藏,也不同于日本的柔道,而很像斗牛。

  竞赛虽然以村寨为单位,但竞技却是个人对个人。三声铁炮响后,摔跤比赛开始。参赛队按各寨寨老赛前商定的次序先后入场。在赛场中央相互施礼后,在赛场两端相对席地而坐。寨老将几根青布带放在队伍前沿。选手们由主持活动的寨老点名,竞赛的选手一边一个上场。选手出队时,顺手拾起一根青布带;双方上场后,相互将右手插过对手的左肋,右肩互抵,将布带绕过对手的腹部,布带两头置于对手的腰椎,两手抓牢,不使松散。正如斗牛时两头牯牛头角相抵的架势。双方准备就绪,主持人发出“起”的口令,双方各自用力,想办法将对方摔倒。此时,赛场四周人山人海,千万双眼睛都注视着角力的选手。观众不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助威声。侗族摔跤,可称为最文明的摔跤。双方都不用手,只靠臂力和腰腿劲互相角力,避免了抓伤的危险。

  这类摔跤,基本技术有四种:一是提摔,即使劲地提高布带,使对手腾空,失去平衡被摔倒;二是绊脚,双方对峙时,趁对方移脚之机用脚勾绊对方的脚,使之失去重心而摔倒:三是拉摔,即使劲猛推猛拉,使对方脚步紊乱而摔倒;四是悉摔即双手紧紧挟住对方身躯,左右扳动,使之倒地。现在是三战两胜为胜,快速地结束一场,不再像从前一样准许一人独霸赛场了。赛场上依序逐对交锋,少则三四十对,多则六七十对,直至各寨选手赛毕为止。

  侗族摔跤是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娱乐为目的的,优胜者虽然没有任何物资奖励,但为本寨争光的强烈愿望,激励着他们以顽强的意志与对手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