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三穗:历史悠久的竹文化

发布时间: 2019-07-29   作者: 刘三隆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三穗县境盛产白竹、水竹、金竹、斑竹、苦竹、慈竹,素有“万亩竹海”、“百里竹廊”之称。境内特别是泥山、贵洞等地密密麻麻的竹林铺天盖地,如汹涌的海涛,给当地祖祖辈辈的村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在三穗,竹子不仅是一片绵延的绿色植物,更是三穗人从古至今精神与文化的象征。竹作为土法造纸的原材料,曾经给三穗人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而竹编产品同样也在三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穗县竹编文化的辉煌历史。三穗竹编开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余年的编制历史,汇集竹编簸箕,竹编筛子,竹编椅子,竹编果盘,竹编收纳筐等竹编艺术品。三穗竹编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早些年曾获得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竹编民间艺术之乡”称号。不仅如此,1972年和1984年,瓦寨斗笠曾以“国礼”分别赠送美国尼克松总统和里根总统。清光绪年间三穗县瓦寨斗笠就畅销湖南,湖南洪江成为著名的斗笠中转站。民国27年(1938),贵州省政府饬令三穗县呈送斗笠、细篾篮参加手工艺品博览会展出。1959年,瓦寨斗笠新精制的24匹蔑小斗笠被选送北京向国庆10周年献礼。1974年,三穗斗笠、细篾篮作为贵州民族工艺品参加广交会,引起外商兴致,当场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外商达成订货交易。

  以斗笠、箩筐、竹篮为代表的三穗竹编制品成就。三穗斗笠曾经是传统的名牌产品。清嘉庆年间,瓦寨晓隘黄姓人从思南习艺传入。开始编织用泥巴做模型,后改用竹条模型。斗笠以细篾、棕丝、光油为原料,编成网格、圆形、尖顶、斜檐,美观耐用,轻巧方便,能遮风避雨,是广大农村和城镇人民必备的雨具。解放初期,三穗斗笠生产发展较快,1951年全县生产斗笠8万顶,总产值4.7万元。1958年建设合作社办工业瓦寨斗笠厂,斗笠合作社统收附近一百多个村寨农民出售的细篾、胎篾、斗笠架子和棕片,进行加工生产。1978年,瓦寨斗笠厂年产斗笠60万顶,总产值72万元,利润1.9万元。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个体斗笠编织业兴起,1990年有斗笠纺织个体户395家。

  箩筐、竹篮,为传统手工艺品,主要产于青洞,故青洞有竹器乡之称。明末清初,外地移民王姓将纺织技术传入县境,经历7代。民国二十九年(1940),全县成交箩筐3200对,竹篮6600只,从业人员83户140人。解放后,箩筐、竹篮产销兴旺,激发了农户编织竹器的积极性,竹器编织户增多,发展到城关、坪茶、瓦寨、颇洞等数十个村寨。1957年箩筐、竹篮产值达10.7万元。1972年6月,三穗县地方产品细篾竹篮向国外出口1.5万只,其中青洞产品9000只。1986年,全县箩筐、竹篮等竹器纺织户共281户440人,总产值28万元,人均收入达636元。

  以竹为原材料的土法造纸业产销兴旺。三穗土纸制作方法十分原始,材料是用当地产的白竹、水竹。加工纸浆时,先捞起竹麻洗净,放入石磨盘,用牛力拉石滚碾后,再放进水槽中,用力搅拌,放去浑水,待竹绒沉淀,放入清水,即可抄纸。

  三穗土纸的历史久远,明清佛教盛行,祭祀都要烧香焚纸钱,纸钱即用土纸打锉而成。清雍正年间,八弓垌王土巡捕十六世裔王友祯和中团垌寨秧大户杨光志迁往泥山定居,利用当地的竹林为原料生产土纸。光绪年间,土纸产销两旺,产品规格也较定型。计量以“捆”为单位,每捆有长60厘米,宽12厘米的纸300张,重400克。民国时期,著名造纸工匠有贵根的王瑞爵,每天可造30捆。他制纸的工艺讲究,质量可靠。贵洞的杨秀绿、杨再清等,也是高超的造纸能手。产品除供应本县外,还销往剑河、台江、雷山、镇远、石阡县及湖南新晃、洪江等地。土纸产销成了地方财政的一大税源。民国七年(1918年)厘金局报称土纸税金1020元(大洋)。十九年,泥山土纸年产32万捆,从业人员400人。三十五年六月八日泥山农民成立造纸业联合公会,有会员400人,联合会以“发达造纸工艺为宗旨”。

  解放后,三穗土纸向优质高产方向发展。1653年,成立了“泥山土纸生产合作社”,1956年县人民政府投资开发泥山造纸技术,以贵根、贵洞为基地成立联合造纸加工厂,引进技术,采取一条龙流水作业,生产原色毛边纸和着色毛边纸共133吨。后土纸的制作又转向民间,自六十年代起,泥山土纸年产量一直在100吨左右徘徊。

  改革开放后,三穗以竹为主要原材料的纸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1983年产纸2.98万公斤,1987年产24.75万公斤,1990年总产值达49.7万元,生产机制纸30.2万公斤,销售税金2.8万元。

  三穗竹器编织从农特产品向工艺美术品的转变。三穗斗笠的篾破得细且要过匀刀;凉背篼的篾要去青、刮光滑,还要染色;撮箕的篾破得粗且硬,编织也较随便;晒席的篾要破得宽而薄,总之,凡盛细东西、作装饰的,篾破得细而光滑,做工很讲究;凡盛粗东西的,篾破得粗而硬,做工比较简单。三穗县美观耐看又经济实用的各类竹制品,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瓦寨斗笠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得到高度赞誉,之后名声远扬,产品远销泰国、法国、美国等地。

  这些产品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们生产生活常用的工具,比如斗笠为遮风避雨而用,竹篮为存放东西或者提取东西而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产品已取代了斗笠和竹篮等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适用工具。然而,三穗竹器编织品却不因为现代科技产品而淘汰,反而更提升了三穗竹编制品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通过技术提炼、产品升级后,三穗竹编制品以全新的手工艺和更高的欣赏价值走上了省内外电商市场。如三穗县黔森源竹器公司生产加工的竹制草帽、花纹“福”字簸箕、饮水器具的竹制杯套以及花纹多样的竹制灯笼等等,都深得人们的青睐。

  三穗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三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而现在新兴的三穗竹编工艺品以新的工艺水平、新的文化品位、新的销售渠道走向了国内外城市电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