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山城凯里的习俗

发布时间: 2019-08-26   作者: 顾 霁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七月上旬,小暑至。结束了一学期的学习,南京师范大学包括笔者在内的17名同学回到各自的家乡,为大家的暑期实践调研活动——“西南民俗文化考察”搜集实地资料。

  “每年农历的六月十九,也就是今天,是凯里的传统节日爬山节,据传……”七月二十一日上午九点,凉风吹进窗,又是一个典型的早风晚凉的天气,凯里的夏天总是这样。坐在开往香炉山的车上,本地广播电台里介绍着爬山节的来历,顺便传来了308省道出现拥堵的消息,那是开往香炉山必经的路。

  农历六月十九 这一天,凯里地区的市民都会带着一家上下来到香炉山烧香,为家人祈福。沿着石板楼梯爬上山,快十一点了,山腰的亭下已几乎坐满了休息谈天的人。家中长辈敬完香后,走去亭下乘凉时,碰巧遇上了老熟人。小城就是有这样的好,总能给人不期而遇的惊喜。久不见的几位老人拉着家常,打开了话匣子。他们说,以前, 烧香都很讲究 ,现在没有那么多规矩了。 确实,这一天来爬山的人,大都上过香后便去亭下吹风了。 凯里传统习俗中也都充斥着香的身影。除夕夜祭祀要烧香。清明节祭祖要烧香。各种传统节日、红白喜事,无一例外要烧香。据老人们说,过去年轻男女互许终身后,举办亲事前,包括嫁女娶媳都是要烧香的。“亲事一订,男方就在媒人家属见证下去女方家插香”,这一次香,就表示“我愿为您家女婿”了,“除了香,还要带四段布,条件好的人家带六段布也是有的。”说这话的是年轻时在乡下总替人说媒的一位奶奶。“嫁姑娘那天,新娘出阁要先到香火前敬香,算是家人的告别。”她说的“香火”,是我们这儿每个人家都会有的, 所以,直至今天,许多旧俗省去后,插香拜香火仍是出阁前必须遵循的传统。“然后就是拜夫家香火”,新娘自娘家来到丈夫的家,跨过门口那个寓意红红火火的火盆,“拜过夫家香火,就是一家人了”。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精神头十足,记忆力也十分好。说到过去的婚礼旧俗,她表现得津津乐道。 凯里人对香的讲究是历经百年不变的,尽管形式精简,流行变改, 凯里人对香的讲究是历经百年不变的,他们依然把燃香保留下来。香,象征着传承,亦是凯里人血脉中代代不灭的虔诚。不讲究的小孩在凯里,有一句著名的自爷爷奶奶辈传下来的话,叫“打得粗,养得活”。意思就是,小孩子不娇生惯养,才能健康地长大。

  比起行动上无微不至的照看,凯里的父母们更多习惯于将浓郁的爱护藏在一对对小巧的银手镯中。银饰是凯里地区最常见的首饰。银代表纯洁,亦可以驱邪避害。每当小孩出生,家里就要为之打制一副银手镯和一只长命锁。这银手镯上有两个环绕状的可调节扣,随着孩子长大不断调节,一对镯子可以戴到三四岁。在我为拍摄图片资料翻出胞弟幼年所戴银手镯时,母亲也从她的柜里取出一个丝带扣的盒子。那当中不仅有我戴过的银饰,还有父亲的。不过他的数量更多,种类也比我的多些。既有镶在帽上的,也有戴在腕上的,还有圈在踝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父亲成长的那个年代,家长都会给小孩戴上虎头帽,即保暖实用,又看起来憨态可掬,有“虎头虎脑”之寓意。虎头帽上除了银饰还缝嵌着大理石片,石片上刻着孩童,和“富”“贵”字样。到了我这一辈,佩戴的银饰种类缩减,虎头帽更是难见。街头的小孩都穿得时髦又讨喜,不过银手镯是从不摘下的。孩子是传承的希望,家族的新生。银手镯就意味着对这份希望的守护和祝愿。凯里的孩子没那么讲究,自小在林野泉间疯大,父母放任鼓励他们去与自然亲近。银手镯,就像父母的眼,同他一起去看这好山好水。在孩子探索的时候,默默陪伴;遇到危险的时候,护其平安。在凯里,人手一对普普通通的银手镯,蕴含的就是这样一种熠熠闪光的爱。

  讲传统而质性淳朴的凯里人,就是如此的敬先辈、孝长辈、爱晚辈,一辈一辈的,在这个小城中延续。